制造业员工领导支持感、心理授权与工作卷入的关系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工作卷入也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领导支持感量表,心理授权量表以及工作卷入量表;以310名分别来自天津,上海地区的5家制造业员工为研究被试;探讨领导支持感对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以及心理授权在员工领导支持感与工作卷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为企业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提出参考性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领导支持感与工作卷入呈显著的正相关;(2)心理授权的所有维度与工作卷入呈显著正相关;(3)领导支持感与心理授权的工作意义和自我决定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关系;(4)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否和学历四个变量后,心理授权的工作意义,自我效能以及影响三个维度在领导支持感与工作卷入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周易》中就有"君子-小人"人格类型划分的雏形,"君子"是《周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本文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旨在探究《周易》中所蕴含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思想,进而为人格心理学本土化做一些努力。研究发现《周易》中的"君子"人格所具有的心理素质有仁爱、行义、知礼、聪慧、谦虚、诚信、勇敢、自强不息、持之以恒9项;"君子"人格的培养方法主要体现在坚持知识学习、进行情绪管理、以困境磨砺意志
心理学是一门充满危机的科学。然而,心理学危机的实质究竟是学科分裂本身,还是另有所指?通过分析表明,心理学的危机源于其作为独立学科而诞生时的不恰当的理论基础,即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足以完成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从而致使心理学未按其本身之所是而发展,盲目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使得心理学失去了自身的理论同一性。
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纷争由来已久。从心理学观视角,心理学统一与分裂的论战,其实就是心理学观之间的论争。当代全球化语境环境下,支配和引领心理学发展的应该是多元文化心理观。多元文化心理观不是彻底否定现在的心理观,而是以文化框架为审视心理学的深度视角,扩展现有的心理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体现出包容的文化心态和多元的整合观点。将"多元文化"这一术语放到"心理观"面,是在当
为了深入了解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及其理论渊源,本文将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的"宇宙意识"、"沉思"和"道德指南针"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此在"、"去蔽"和"思"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又有所区别。相似性充分表明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观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不同之处说明,维尔伯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进行了心理学改造和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两种文化的二歧思维模式下,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科学性质面临着的认同危机。尽管弗洛伊德《科学心理学计划》一书中尝试把神经症的机制和大脑解剖的生理学结合起来,坚持其理论学说的自然科学定位。同时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强调精神分析没有背离科学的标准,它是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世界。但其宣称的"科学的理论",没有能够获得"科学的证据"的支持,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指责精神析学为伪科学。
巴克是生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建的行为背景理论是生态心理学的支柱性理论之一,也是巴克对生态心理学重要的理论贡献。行为背景是由行为和环境的持久模式组成的动态结构,它是自然发生的、整体水平的、一个环境的单位,同时又能够被参与其中的个体所感知意识到。行为背景因包含特定的时空模式和特定的行为模式两大特征簇,因而在分析行为活动规律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越性。巴克的行为背景理论因其对于环境以及个体的深刻新颖
现象学为心理学拓展了通向经验之路,尤其能够为心理学展现出日常生活的深刻意蕴。对洗脸行为进行心理学层次的现象学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洗脸行为是一种使得人在世界中的生存得到转化的日常生活实践。具体来说,首先,从意向性的生存结构看,洗脸行为是一种指向脸的反身行为。其次,从身体的姿态上看,前倾的身体以及向内弯曲的双臂构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使得对自身的关照成为可能。再次,从活动的内容上看,洗脸行为通过除去
核心情绪是一种神经生理状态,位于基层意识且先于初级情绪而存在,与知觉过程、认知过程及行为混合而成意识流,随着时间逐渐展延为特定情绪,因而是情绪产生的原初状态,人类意识中的情绪也是建立在核心情绪之上。它有效价与唤醒两个维度,效价可表现为主观感受(如愉悦/不愉悦)或者行为(如趋/避),唤醒亦有生理唤醒和心理唤醒。
质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访谈、文本分析和自然观察。其访谈法的形成受到精神分析的巨大影响,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该文从比较的视角探究精神分析对于质性访谈的启示。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认可个案的分析结果、访谈的开放模式和个体陈述与行为意义的解释以及对访谈者个人经历和训练的重视。不同之处在于质性访谈强调情境中的人际互动和研究主题的伦理性,而精神分析的焦点在于移情与反移情的把握以及症状的治疗。
根据普通心理学教材的定义:"注意是意识在特定对象上的指向与集中",同时还有:"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状态"。如果"注意"是一种状态,那么心理学实验以及相应的理论模型如何能够直接地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呢?比如关于知觉的注意状态,研究者通过对知觉反应特征的考察来推论知觉的状态,此结论中,研究者如何分辨哪些是知觉的加工特征,哪些是注意状态的特征?如何避免研究在概念层面上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