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1979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计算研究了这4个关键区臭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冬季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从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2)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
【机 构】
:
云南省气象局,云南昆明650034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云南昆明6500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79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计算研究了这4个关键区臭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冬季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从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2)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在北极地区,为1.1577DU/a; (3)当极涡强(弱)年,极圈内和外围的北美部分地区臭氧总量显著减少(增加),向中低纬的涡动动量强(弱),向平流层的涡动热通量弱(强),平流层中下层向极输送弱(强),剩余环流减弱(加强):(4)北极地区平流层中下层的温度趋势变化与东亚、北美和西欧地区不同,其原因与大气辐射过程关系不密切,而主要是动力过程所致,即当极涡减弱时,上传到平流层的涡动热通量增加,造成极区温度增加,进而造成北极臭氧含量的增加;(5)极涡强度减弱,北半球中高纬地区E-P通量散度为辐合,剩余环流加强,将导致该地区得到低纬度臭氧的补充,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度臭氧含量增多.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建设的全县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实况资料的统计分析,寻找分布规律,以期为天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帮助.温度和降水是主要的气象要素,其分布规律对工农业、林业生产安排及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以前山于气象观测站数量稀少,温度实况资料遗乏,天台县的温度降水分布图绘制受限。日前,随着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建设数量的逐渐增加,气象实况资料的不断积累,对天台县域温度降水分布规律的研
The effects of El Ni(n)o Modoki events on global ozone concentrations are investigated from 1980 to 2010.El Ni(n)o Modoki events cause a stronger Brewer-Dobson (BD) circulation which can transports mo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云的合适催化部位,播撒适量的催化剂,才能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CWIP能够采集大气环境信息,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液态含水量、垂直速度和高空风向风速.飞机观测到的这些气象数据可以用作云催化的判定指标.当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CWIP只利用一台仪器采集所有需要的数据,并通过计算为登机作业人员提供可参考的"催化分数".登机作业人员根据各项指标的"催化分数",找到适合
利用湖北省内三个测站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三站水汽及液态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比了武汉站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得到的大气可降水量,结果显示,微波辐射计探测值略高于探空,但两者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降水时,大气可降水量日变化呈现"一谷一峰"的特征,液态水总量在夜间波动较大,白天先增后减,在午后出现峰值.受地形影响,荆州液态水总量明显低于武汉、咸宁,咸宁液态水总量在秋冬季明显高于荆州、
本文引进开发了天气雷达回波的识别算法,利用长春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选定进行人工增雨的固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与作业区条件相似的区域做为对比区,结合多重回波(dBZ)阈值的敏感性分析,采用标准差对作业区敏感回波值进行判断,给出了作业单元与对比单元的物理属性.通过对两个单元的物理属性分析,可以看到:播撒后半小时,作业单元的多个物理属性呈现明显增加;播散
本文针对内蒙古中部地区2005~2010年212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中的65架次作业条件及作业效果较好的个例,利用天气图、Ncep资料、探空资料和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概念模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套气旋、蒙古低涡系统影响下,在天气系统的前部发展中的高层云和层积云云系中作业.零度层高度4月应低于1500m,5、9月低于2500 m,6-8月低于3500 m;其云底高度
本文研究统计了洋山港区三个浮标(航道浮标、黄泽洋船标和洋山浮标)不同等级浪的波向频率分布、波浪波向频率分布的季节变化、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波高的相关性、月平均波周期和月最大波周期、日平均波周期、日最大有效波周期、日最大有效波高、日平均有效波周期以及日平均有效波高等一系列气象水文内容,并得出波浪相关要素分布特征:浮标和船标站统计资料均显示1月-7月波高的日变化较小而且平均波高较小,7月之后波高变化幅度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21个测站1971~2011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及安康和石泉2000~2011年逐日库流量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1检验、相关分析及重标极差R/S分形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月、日面雨量极大值均发生在7月;20世纪80年代为汉江上游流域丰
为了更好的了解川渝地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1961~2007年川渝地区44个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模态特征及其冬季气温主模态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川渝地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58.0%和26.0%.第1主模态表现出全区一致型,从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在季节变化上:秋冬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3)雾日数和霾日数年代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