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地下裂隙潜流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响应特性研究

来源 :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小流域降雨过程、坡地岩土水分以及流域出口地下裂隙潜流的测定、分析与计算,发现小流域在前期坡地岩土水分平均为14.48%(埋深100cm范围内)的前提下,发生总降雨量170.25mm,降雨历时31小时,平均降雨强度5.5mm/h的大暴雨,在小流域出口处未产生地表径流;但是地下裂隙潜流对降雨有着明显的响应,起峰和回落过程均较为明显,峰值流量达到8101/h,是降雨前的32.4倍。这充分说明,小流域坡地特有的岩土二元结构体,特别是其下部风化裂隙岩体具有较强的储、透水性能。其中,小流域坡地100cm的岩土层中共吸纳了164.4mm的降雨,占总降雨量的96.7%,降雨补给地下裂隙潜流0.64mm,占总降雨量的0.38%,相当于16.6m3。太行山片麻岩区坡地“岩土二元结构体”的存在对缓解洪峰的形成,削减洪峰,降低洪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雨水的集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辽河坳陷基底构造研究入手,分析潜山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认为辽河坳陷潜山的形成是在古地貌的背景下,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并最终由早第三纪构造运动所定形,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多期次发育的断裂是形成古潜山油藏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储集条件是形成古潜山油藏的关键因素,丰富的外部油源和良好的运移条件成为形成古潜山油藏的重要有利因素.辽河坳陷的古潜山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今后勘探的重要
对海河流域多年持续干旱进行调查,并根据海河流域1956~1998年的地表水资源量资料,建立年地表水资源量随机模拟模型,采用轮次理论计算了海河流域多年持续干旱的重现期,分析了海河流域多年持续干旱的区域分布特征。
本文以北京市温榆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分布式水文模型THIHMS-WDHM,从水流运动的机理出发,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采用分布型参数,对降雨截留、土壤入渗、坡面产汇流和河网汇流等水文过程进行模拟。根据1998年洪水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的率定,并由2000年洪水进行模型检验,计算的洪峰、洪量和实测结果比较,误差均小于20%。应用本模型,对重现期分别为10年、20年、50年的设计暴雨产生的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采用以方程为主要形式的数学手段,模拟各种不同类型的非点源在水文循环的作用下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负荷以及污染物在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迁移、转化的过程。本文主要从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性质、分类、模型的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非点源污染模型。
本文分析了当前水文模拟,特别是分布式水文模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以ANN、FL、EA、AL为基础的智能水文模拟与传统的确定性水文模拟和随机模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并系统总结了智能水文模拟的研究现状,给出了智能水文模拟的若干重点研究问题。
无资料地区的水文研究是最近国际上水资源水环境研究的热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有的设站条件也迫使水文工作者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本文先总结了中国过去在流域洪水预报和设计洪水计算中针对无资料地区研究所取得的相关成果,随后指出现代水文学应该充分运用新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依靠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手段,在水文数值模拟方向上寻找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报的新出路。文章提出对无资料地区的水文研究要从有充分实测资料的流域开
分析了枯水径流研究的现状,针对剧烈人类活动下枯水径流特征变异问题,初步提出了枯水特征指标时序变异性识别的分形理论、差异信息理论及最优信息二分割模型;提出了枯水特征空间变异性研究的区间化变量模式,分析了枯水特征变量空间点估计的kriging方法。
本文在简要总结介绍基于1956~2000年系列的黄河流域水资源量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水资源量的一些特点,得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等重要结论。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三峡库区江段的水文形势、水质状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库区经济的发展,污染物排放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将对水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后的不确定性特征(即三峡库区江段的河道特征、水文形势、污染物排放状况等因素)分析,提出了基于有限单元法的复杂河流二维随机水质预测模型(随机参数包括纵向离散系数、横向弥散系数、污染物质的衰减系数等),运用Monte Carl
土壤水是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纽带,在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及消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土壤水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土壤水研究的应用很广泛,如用于水资源评价、土壤水分与作物的关系、水环境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