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呼语是指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可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和姓名称呼语三种类型(曹炜,2005)。社会语言学研究认为称呼最能反映交际双方所属的社会角色,人际间的亲密程度,以及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心理咨询与治疗作为近二十年的新兴社会行业,并没有现成的称呼语适用于这一行业,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质性访谈方法,以探索心理咨询与治疗当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在相互称呼语上的使用与变化特点,并揭示其中所反映的移情与反移情关系特征。本研究共访谈了21位咨询师,其中9位男性,12位女性;年龄27-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9±6.6;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4.5%为硕士;5人(23.8%)在医疗机构任职,9人(42.9%)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7人(33.3%)为社会咨询机构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从事咨询工作的年限在2-11年之间。医疗或教育机构的咨询师介绍自己为"姓+大夫或老师",仅有一位选择介绍自己的"全名",在社会机构中的咨询师则有3人选择介绍自己的"全名",另3人为"姓+老师",1人为"名+老师"。只有11人(52.4%)会主动向来访者介绍如何称呼自己。10位(50%)的咨询师期望来访者称自己为"老师",1位期望正式的称呼,而3位较年轻的咨询师也喜欢阿姨、姐姐的称呼,另外3位没有期望。但来访者更多称咨询师为"老师",偶尔出现阿姨、叔叔等亲属称呼语,5位在医疗机构中的咨询师只有1位常被称为大夫。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称呼,则常常是选择连名带姓的称呼,或者问来访者怎么称呼他们。称呼语在咨询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是从职业称呼语转向名字称呼语;二是从敬称或正式称呼转向私密的称呼,如"老王"、"小李"等;三是从职业称呼语转向亲属称呼语。还有尽量回避使用称呼语的现象存在。结论:在咨访关系当中,称呼语也同样发挥着角色认同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交际动机指示功能(赵英玲,1997),反映着移情与反移情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需要咨询工作者给与充分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