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关中水资源状况的考察

来源 :2012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环境历史与人类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时期,关中地区尚称沃野,作为黄河最大支流的渭水,其流域仍保持者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但渭水支流水资源的总体情况,以渭水干流为界,南北却呈现出较大的不同:渭水之北的水利设施,无论引泾、冶、清、浊、漆、沮诸水之郑国渠、白渠及其支渠,还是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的成国渠(又称渭白渠),主要作用在于灌溉,兼以碾硙等,罕有行船漕运等功用,且灌溉与碾硙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等往往存在着较严重的用水矛盾,加之规模较大的湖泊池沼等罕有分布,水资源短缺情况较为严重;而在渭水之南,特别是在都城长安周围,无论是自然水道还是人工开凿的河渠,虽不失灌溉、碾硙之用,但就整体而言,由于渭南并非主要的耕作区,耕作面积远不及渭北地区,渭南地区水源的主要功用则是保障长安物资供应的漕运以及城市生态观赏用水等方面,而正是城市供水的成功与漕运的巨大成就,加之众多大小湖泊池沼的补充作用,我们可以推断,隋唐时期渭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仍可称良好。
其他文献
  从汉至唐,"含沙射影"的含义,由含沙暗中攻击人的方式,转变为阴谋诬陷别人的行为。其词义的变化,反映了汉唐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农
  北宋一代,宋政府对西北吐蕃居地的开发与开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960-1039),以采伐森林资源为主,虽然宋廷反对开边,但采木务和堡寨的设置仍然使北宋的实际控制范围沿渭河
会议
台湾著名画家林中行、邵幼轩夫妻,被人们誉为台湾画坛的“常青树”和“不老松”。林中行先生对猫的习性、食宿以至神态等有过深入的观察,因此其猫画别具一格。他说,一位画家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可谓是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面塑艺术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民俗、雕塑、美学的重要
  河西地区主要水系之一石羊河及其支流,在历史上曾使用"谷水"、"马城河"、"五涧谷(水)"、"三岔河"等名称,沿用至今的"石羊河"一名迟至清代前中期方才出现。"石羊河"之名,首先
会议
  清后期开始,大黑河中下游流域水文环境发生改变,河道逐渐淤塞,水灾频繁.1926年开始,持续四年之久的绥远旱灾,成为绥远省政府治理大黑河的诱因.本文通过研究1930-1937年间,不同
  隋大兴城官员贵族住宅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西密东疏的特点,且此特点还可从城内佛寺空间分布的类似特点得到印证,因为这些佛寺中的大多数皆由官员贵族舍宅建立或与官员贵族住
会议
东汉时期,宁夏行政建置继续承袭西汉的,设安定、北地两郡。境内居住着小月氏、乌桓、鲜卑、匈奴和羌族等少数民族。北地郡治所设在富平县(治在今吴忠市西),辖今灵武、吴忠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