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攻击目的的不同,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工具型攻击与情感型攻击两类。但事实上"工具——情感"两分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攻击行为。近两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攻击中的表达动机,认为表达型的攻击与情感型攻击、工具型攻击不同。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设计,选择顺序性探究策略,希望能够对表达型攻击、情感型攻击、工具型攻击做出区分,提出表达型攻击的明确概念并验证其普遍性。本研究分为质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两个子研究。质性研究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对北京市海淀区工读学校12名偏差行为较严重(心理咨询中心推荐)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验证性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法,根据质性研究得到的访谈资料编制了包含表达型攻击、情感型攻击、工具型攻击共17个题目的三维问卷。质性研究结果发现表达型攻击具有以下特征——外部行为方面:(1)表达型攻击在选择攻击手段时较为轻微,更多使用关系攻击以及用单纯的力量展示威吓对方;(2)在选择攻击对象时,是基于价值评判而不是情感;(3)攻击者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别人知晓自己的攻击行为,以达到表达型目的。内部心理特征方面:(1)表达型攻击没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偶有愤怒,但不足以支配攻击行为;(2)攻击者在认知上给予攻击积极的评价,并认为自己对当前情境的反应关系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3)不以伤害为目的,并期待对方与环境的反馈。表达型攻击可以定义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攻击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行为。可以是向被攻击者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可以是通过否定被攻击者向他人构建自我形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达型攻击、情感型攻击、工具型攻击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共同解释问卷总变异的53.46%。其中表达型攻击是第一因子,解释总变异的25.68%;情感型攻击是第二因子,解释变异的15.90%;工具型攻击是第三因子,解释总变异的10.88%。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此三因素问卷结构拟合较为良好,与理论构想较为一致。考察表达型攻击、情感型攻击、工具型攻击以及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发现:男性被试的总分与情感型攻击的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被试。而不同性别的被试在表达型攻击与工具型攻击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