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对教学改革、教体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学旅行作为校外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领域,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培育学生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达到"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有天然的优势。针对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偏乏、教学手段单一、课程体系不衔接等问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足等现状,本研究创新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将传统学校体育培养模式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展了体育类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探索,对教学内容、教育手段、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开展一系列调查、设计、实践研究,以发展学生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习惯,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查阅国内外政策文件、相关资料及文献,了解本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展情况与动向。(2)逻辑分析法。以发展学生体育素养为出发点,结合研学旅行开展现状,构建创新研学旅行下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机制模型,并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做出实施建议。(3)横向比较法。将开展研学旅行的班级与未开展研学旅行的班级进行横向对比,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1)目前,我国体育类主题研学相较与历史类、人文类、科技类等主题研旅的开展力度远远不足,其课程设计、研学资源、导师队伍等仍需创新、发展与完善。(2)根据研学主题设计出较为完整的体育类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并进行教学实践。(3)构建并实践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结果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4)测试体育类研学旅行模式开展效果,总结成果与问题,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解决与完善,以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研究结论:(1)体育具有开展研学旅行天然的优势,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能使学生体育素养得以实践,然而受观念限制、资源不足、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类研学的重视与开展程度较其他主题类研学尚处于较低水平,相关部门与学校应重视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体育类研学的支持与开展力度。(2)体育研学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体育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种类丰富的运动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文化学习欲望与运动参与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体育获得感,有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综合评价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变化,运动习惯、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体育精神、体育品德的塑造,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开展形式与内容,加入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等方式,结合教师评价,做出客观真实的教学反馈,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3)体育类研学旅行教学课程设计: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本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中,将学校体育课程与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无缝对接,实行"课程前导"、"课程实施"、"课后提升"三阶段衔接;"课程前导"阶段,将学校体育课程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根据学校体育相关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基本动作的讲解与教学,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课程实施"阶段,结合学校周边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例如:体育类主题博物馆、体育小镇、赛事场所、体育俱乐部等,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开展体育类专题研学,配以专业的体育研学导师,深化学生的研学体验;"课后提升"阶段,在研学课程结束后,根据任务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汇报展示,以组织PPT讲解、摄影比赛、有奖征文、健身操表演、体育竞赛等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总结,并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学生在"课程前导"与"课程实施"的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讲解,展开针对性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4)体育类研学旅行教学课程评价遵循全面、整体、积极、有针对性的原则开展: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选择定性与定量评价、主观与客观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等合理全面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体育知识、技能、行为的学习进行整体评价,参考学生进行研学课程的起点、基础与提高幅度等因素,考虑不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出评价,使评价能够有效引导体育研学的开展、优化体育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