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热工况下地埋管周围土壤的热湿迁移实验研究

来源 :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实际工程建立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过程的岩土体原位观测站,实现系统运行状况和换热过程中岩土体温度变化、水分迁移的实时监测,通过冬季工况运行试验,揭示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土体的热湿迁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工况下该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机组性能系数COP为3.58,具有良好的制热效果;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受地埋管热交换和大气环境变化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二者的影响范围及程度有所区别;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幅度随着与地埋管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竖埋管热作用的影响半径约2.0m左右,水平埋管热作用的影响半径约1.0m左右;地埋管热交换对土壤湿度场的影响不显著,但大气降雨引起的地表水入渗和地下水位的变迁对土壤湿度场变化有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获取土体的力学特性,本文比较了应变控制与应力控制的大主应力加载方式之间的区别,并对上海软土进行了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大主应力加载的真三轴试验,得到了上海软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结论如下:应力控制的大主应力加载试验不能获取超固结土体软化后应力应变曲线.此外,当应力控制的大主应力加载试验的偏应力接近极限强度时,试样的偏应变速率会极速增加,这将导致试样的超孔压发生累积,来不及消散.试验结果表
我国板桩码头结构的设计和建设从2000年前的3.5万吨级到现今的20万吨级,有了长足的进步.新提出的一种20万吨级卸荷式板桩码头结构,考虑了刚性较大的T型地连墙方案和柔性较大的组合钢管桩前墙方案,与之相对应的卸荷承台群桩基础结构中分别设置2排和3排直立灌注桩.本文开展了大型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对这两种方案的卸荷式板桩码头结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前墙位移均在允许范围内,其中
目前,离心模型试验中模拟板桩码头港池开挖过程大多是在1g条件下完成,这种开挖方式相比原型增加了一个离心加速度从1g到ng的过程,虽然模型与原型土体的最终应力状态一致,但两者应力路径完全不同,因此,上述开挖模拟方式并不完全满足模型相似准则.利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新研制成功的土工离心机机器人操纵臂首次实现在超重力场中模拟板桩码头港池分层开挖,该开挖方式完全符合模型相似准则,分别比较两种开挖方式下板墙弯
本文介绍了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的关键性试验技术及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土累计变形响应规律.路面结构分别采用刚性路基板,路基基层采用压密的砂垫层模拟,地基采用上海地区的饱和软黏土,并考虑了地基土的超固结效应.详细探讨了离心试验过程中若干试验技术的实现过程,包括饱和黏土的重塑土制样技术、重力场的固结技术及不同超固结比的实现技术,并给出了如何在离心场实现地基变形的图像分析技术(PIV).最后,给出典型的试验观察成
透水砂性地层开挖面成膜特征是影响开挖面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地层孔隙特征与成膜特征量化关系的建立是进行相关分析的必要条件.通过在不同孔隙特征地层中开展渗透成膜试验,确定了地层孔隙特征和成膜特征的量化指标,基于二者量化关系的构建,研究了地层孔隙特征对泥浆成膜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地层滤失量曲线双参数模型参数a、b可量化滤失量曲率特征、成膜时间和成膜阶段等成膜特征,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基于参数a、b
通过4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山区底面倾斜的软土层CFG桩复合地基路堤破坏模式.试验模拟了4种地基:倾斜天然软基,水平CFG桩复合地基,倾斜CFG桩复合地基,以及施工有缺陷的CFG桩复合地基.试验结果表明:(1)路堤荷载作用下,CFG桩易发生多次桩体断裂,最终形成能够随软土移动的刚性短桩;(2)底面倾斜的复合地基上,CFG桩的断裂更集中在下坡方向,路堤破坏的影响范围远大于水平地基的情况;(3)缺
SWCC描述了吸力与含水率的关系,非饱和土的吸水或排水阶段主要集中于SWCC过渡区.利用压力板仪装置和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不同条件下的非饱和残积土SWCC过渡区特性试验研究,探讨SWCC过渡区的内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密实度和陡坡土体SWCC在过渡区的变化明显小于低密实度和缓坡土体;提出SWCC过渡区的水力模型,表征吸力对数和体积含水率对数线性关系的土体参数a、b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表明原状土和模型
动力触探试验是地质勘察测试中非常重要的现场测试手段,影响锤击数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因素、上覆压力、触探深度、地下水等.针对上覆压力和触探深度2个关键影响因素,在室内进行了不同杆长的重型动力触探模型试验,最大杆长达到83m.研究认为上覆压力对锤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但触探深度对锤击数的影响是显著的,杆长83米的锤击数是杆长2米锤击数的2倍多.通过与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对比,给出了推荐的重型动力触探的
对兰州地区湿陷性土层厚度为36.5m的大厚度非饱和原状马兰黄土地基进行了总历时171d的挤密桩法处理地基后的深层浸水试验,试验可分为三个阶段:1)试验场地增湿;2)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地基;3)控制剩余湿陷量的挤密区深层浸水.试验结果表明:1)挤密法可以较好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素土挤密桩法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已有资源且处理效果较优;2)各挤密区承台总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缓增-陡增-
深厚层状地基夹持可液化土层是地基处理的难题,其上直接开展桩基施工往往存在难设计、地震风险大、造价高等问题.本文依托江苏宿迁市金鹰高层住宅项目,利用自主研发的十字翼共振法处理深厚(7.9~15.7m)可液化粉土地层(夹粉砂),并联合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和孔压静力触探(CPTU)对场地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重点通过CPTU原位技术对深处理液化地基单桩水平承载力提升测试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CPTU测试p-y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