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信息不对称对司法公正的消极影响

来源 :第三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201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研究司法公正问题,必须着眼司法审判机制的改进和司法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研究司法信息不对称对司法公正的消极影响,从理论上揭示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管理水平是我国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方略.
其他文献
由于企业间纵向关系的复杂性,纵向协议的合法性分析持续挑战着竞争法理论和实践.中国《反垄断法》对此只是有一个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则.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企业分销行为合规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企业打擦边球从而损害竞争和消费者福利的情况.本文简要介绍欧盟纵向协议集体豁免制度在2010年的新发展以及欧盟竞争法关于排他性分销和地域限制规则及其案例,提出以效果分析为原则的纵向协议评价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中
在广义国际私法的所有法律问题中,管辖权毫无疑问是首要问题,无论是国际私法中实体正义还是程序正义,它们的实现,首先依赖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符合正义要求的基础上行使管辖权.因为缺乏世界范围内统一的立法和司法协调机构,所以国际私法中的管辖权正义始终缺乏明确的标准.那么,在国际私法中管辖权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就成为各国法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国际私法中管辖权的基本分类,即直接管辖权(审判管辖权)和间
传统法律对于生态利益保护、生态损害预防和救济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保护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生态利益不受侵害,防范生态风险,预防和控制生态损害发生,是环境法特有的使命.应对生态损害,要求法律针对生态损害的特点,结合其发生机制,考虑现实的社会条件,完善风险社会的环境立法.环境法一改传统救济方式重于事后惩罚与补救的立法思路,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的建设,重视对生态利益的保护,积极改变生态利益在多元利益冲突
近年来,因美军用舰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进行侦测活动引发了中美系列海上摩擦事件.双方对此存在如下立场差异:一是对摩擦事件发生海域的法律属性及其地位认识有差异;二是对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内是否享有对危害国家安全利益的侦测行为的专属管辖权认识有差异;三是对非沿海国在沿海国专属经济区内享有的航行、飞越自由权内涵认识有差异;四是对军事测量活动是否属于海洋科学研究范畴认识有差异.认识上的差异来源于国家利益的对抗
从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来看,能动司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包括两种类型:主体参与型和政策引导型.对于前者,部分学者认为其违背了司法权被动性的特征.在国外,后者与司法克制主义的观点相互矛盾.作者认为,这两种能动司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类型在当前中国都是正当合理的.
本文主要探讨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法律效力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等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重要联大决议的法律效力以及联大决议与软法的关系,然后阐述了重复援引联大决议对国际法的重要影响和联大决议对国际法渊源的作用,以及从实证角度剖析了联大决议可否直接作为裁判机关断案依据的问题,最后对联大决议获得正式国际法渊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因应之策.
随着民主立法原则的深入贯彻,我国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呈现出参与广度扩大化、参与深度增强化及参与主体群体化的趋势,表明我国立法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由公众参与能力的不均衡而导致的表达过度和不足并存的问题在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实践中比较普遍,这必将影响立法平等的实现.提高公众参与能力与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平等的立法程序制度的设置则可能是更为现实与可行的途径.
公民参与作为维护公民权利及利益诉求、纠正公权力偏差、消除和预防违法行为以及预防腐败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正逐渐成为俄罗斯法治国家社会公民性型塑和公民权保障的重要表达形式和社会与国家二元互动关系中的平衡支点.在政府、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和谐互动过程中,公民不再是传统选择代议人的投票者和公共服务及产品的消极消费者,正在逐渐成为自身利益表达、影响公共政策的有生力量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共管理者的合作伙伴.公
作为调解行动标准的正义概念,是类似于宗教、形而上学那样的约束性权威,它隐含在规范有效性之中,通过道德意识的特殊结构所产生的作用,渗透在法律、政治之中.法律正义处于有效性两个向度之间的张力的核心层次.正是这两个向度的内在关系为法律保留了"不可随意支配性环节"与"法律媒介的政治工具化趋势"相抗衡.法律的程序主义建制又是法律正义突破道德正义的最重要原因.
能动是司法的固有属性,能动司法就是司法权怎么发挥的问题.各国对司法能动性的发挥各有不同,这些差别都是基于不同国情的实践考虑,是合理的,也是合乎规律的.我国当前的能动司法,应当在尊重司法属性和规律的前提下,以树立司法权威为目标,以立德、立信两大工作为核心,落实司法为民理念、发挥价值引导功能、突破执行工作僵局、切实监督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德乃信之本,信为威之源,威是权之根,只有切实围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