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里特-迈锡尼时期到古风古典时代,希腊的女性服装大致经历了从半裸露到遮蔽,从简洁到复杂,从朴素到奢华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的服装风格与古希腊人的性别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服装的演变,希腊妇女形象也不断发生变化,并通过服装得以彰显和规限.从克里特-迈锡尼时期的自由和尊贵到荷马时代的限制和静谧,再到古风古典时期的屈从和沉默,希腊妇女的权利不断丧失,地位不断下降,自由不断受缚,最终完全屈从于男性.
本文介绍了美国中国妇女史专家贺萧教授关于中国妇女似的研究,贺萧教授研究了妇女劳工史,实际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妇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谈恋爱、夫妻关系、第三者、离婚、工作中的性别歧视、家庭暴力、溺死女婴等等。研究中发现,国家左右着妇女问题的发展方向。而后贺萧教授从妇女史角度研究了娼妓问题。在法国记忆的研究盛行时,贺萧教授在研究过程将性别加入了记忆的探讨中。此外,贺萧教授关注底层妇女的研究,重视历史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妇女史和性别史,在琼·斯科特于1986年提出性别作为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之后,逐渐发展起一套女性主义性别史理论,这种性别史理论给妇女史/性别史研究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性别史研究的发展,但至今也面临着理论创新动力的不足。其实,性别史理论虽以女性主义思想为基础,却是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有兴起离不开"眼光向下"的社会史,之后又在新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者已经认识到绝对平等对女性来说并不公正,八九十年代以来,开始对形式上的男女平等提出挑战。两性间的差异是显著的,无法逃避的。忽视性别差异而提倡的"男女平等"只能是表面上的平等,而"区别对待"才能给女性带来事实上的公正。一、生理上的差异是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基本依据,然而女权主义者在最初追求"男女平等"的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彻底抹煞了男女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区别
本文回到中国语境进行性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尝试,并首先侧重对性文化史的本土概念、话语(论说discourse)与实践研究的发凡起例。研究“性”作为“文化”:中西概念的对接和转换。将“阴阳之性”作为中国性文化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叙述了阴阳在中国性文化中的特别位置,根据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借用福柯的“肉体生命”、“人种生命”和“享用之性”来观察、思考并界定中国性经验史发生的场所、内容、方式与功用。从身/心、
19世纪妇女教育的发展虽然十分缓慢,然而在第三共和国前期与以前相比已经出现了本质的差别。教会开始失去几个世纪以来对妇女教育的垄断权,女子教育遂过渡到由国家管理的世俗的公共教育事业。女子教育程度从初等教育扩大到中等教育,教学内容也逐渐向男校看齐:1924年的一项法令规定男女校的课时应相等,教学大纲应相同。第三共和国前期的女子教育改革填补了女子教育的空白,使学校由原来单纯为男子开办变成为全体公民开放。
柏林犹太妇女沙龙最早出现于1780年,它们在等级森严的普鲁士王国为犹太妇女提供了追求解放、提高地位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德国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柏林犹太妇女沙龙为视角,透视在犹太启蒙运动视阈下德国犹太人所面临的异族通婚、改宗等问题,以此探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犹太人在自我解放与身份认同、文化适应与同化之间的困惑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