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以李弘祺著《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为例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史研究要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时,需要将国际上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引入中国本土。在这方面,李弘祺先生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及其新近出版的代表作《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就是兼具中国教育史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典型。李弘祺先生为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治中国教育史,从宋代开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瑞士、香港、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讲学。先后以英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著作,如Government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 (1985)、China and Europe,Images and lnfluences inSix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1992)、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A History(2000),and The New and the Multiple,Sung Senses of the Past(2004)等,还有多部中文著作,并有多篇论文被翻译为日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第一人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 年6 月出版的李弘祺著《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是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A History 的中译本,全书厚达724 页,是其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考察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到书院的兴盛、大众教育的开展,均有论及。该书以历史的眼光描绘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学以为己,广泛引用中、美、日的研究成果,交互比较,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满挑战及启发性;学术视野开阔,运用了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民俗史等多学科的成果和资料展开论述。李弘祺先生认为:“西方思想史缤纷精彩,而中国思想史则涓滴长流,却都能一贯地彰显出各自的中心关心。到了互相作比较,原如泾渭的互为涯岸,却化作子期与伯牙的相知。能通贯交融,里外合一,而不留瘢痕,这就是通达。……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良有以也。我与‘他者’(the other)之间,可以相互观照。交流以激引灵魂的火花,照亮无知的洞穴。解碼迷思,往往是用‘它者’的睿智。” 李弘祺先生为中国教育史研究走向国际化、将国际上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本土化架起了一座学术桥梁。
其他文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家事及少年司法中心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夫妻关系在丈夫平均年龄40岁、妻子平均年龄37岁时最易出问题,离婚率也相当高。十多年的共同生活,磨合
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伦理支撑是什么?在特殊意义上,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伦理基础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回答,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伦理体
  1903年袁世凯批准了工程总局制定的《开发河北新区市场章程十三条》,开始了河北新区规划开发,这是天津近代以来国人首次进行的自主规划尝试,但国内对其的研究却涉及较少。为
会议
Boris Yeltsin is remember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Sino-Russian friendship During his eight-year presidency from 1991 to 1999,Boris Yeltsin helped upgrade the
中国和国际的研究已经明确了可使儿童易患肺炎的多种因素,包括低出生体重、缺少母乳喂养、难产、营养不良、拥挤以及室内空气烟雾污染.中国的一些实验已经检验了上述因素同
根据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免耕直播技术作为新型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再加上除草剂的不断优化,麦田田间的杂草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单叶子、双叶子杂草作
本文通过对国内先进城市环卫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和环卫实际工作经验的学习借鉴,分析了环卫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春市环卫工作现状和特点,对城市环卫专项规划的
一般而言,股市往往是宏观经济的风向标,由此判断现阶段很可能已是A股市场的底部,市场的行情不会等经济真正好转或上市公司业绩开始增长时才爆发。夜已很深,黎明还会远吗? In
引言国内十年改革开放,引进外商及内联企业在我乡镇投资兴办各类工厂,对本地区的经济腾飞起到很大作用,使众多青年有劳动就业的机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改
  钱穆始终坚守儒家道德精神,倡导通过教育事业重塑中华人文道德。他主张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精义,回归德性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倡导独特的使命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他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