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控制作用,在325 块实验数据样品分析资料基础上,本文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的大铸体薄片、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 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开展了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控制作用的研究。
【机 构】
:
长江大学录井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湖北荆州 434023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
【出 处】
: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控制作用,在325 块实验数据样品分析资料基础上,本文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的大铸体薄片、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 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开展了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控制作用的研究。
其他文献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良好的源、储配置组合,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全岩X 衍射、压汞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明确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西部地区古近纪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和下油砂山组(N21)地层发现了咸化湖盆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油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扩大勘探规模,建立咸化湖盆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聚砂规律,以柴西地区阿拉尔物源、阿尔金东段牛鼻子梁物源和铁木里克等物源区辫状三角洲碎屑入湖沉积体系为原型,开展了咸化湖盆大型水槽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及辫状三角洲沉积动力过程及聚砂模式研究。
本文通过对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现代沉积特征的实地考察,明确了滩砂和坝砂的概念和特征,滩砂一般由双向流(波浪)形成,坝砂由定向流(湖流)形成,二者或叠加共生,或单独发育。
青海湖湖区常年盛行西北风、布哈河和沙柳河等河流的注入是湖浪和湖流的主要驱动力。青海湖水动力特征平面上表现为:湖滨为强水动力区域,越往湖心水动力越弱,甚至出现静水区域。由于不同区域水动力特征的主控因素不同,湖浪和湖流强度和范围都不尽相同,如湖滨浅水浪扰区不同区域受波浪影响程度相差很大,西北风作用使得湖心较大区域湖流表现出自西向东的方向,湖泊东岸浪力作用较西岸强很多,沙岛和郎剑区域出现浪力主控区,仅郎
长江、黄河锆石年龄谱系存在较大差异,理论上为物源判别提供了可能.利用江苏岸外西太阳沙人工岛YZ10 孔(坐标32°31.583′N,121°24.800′E,孔深115.6m)沉积物中的锆石对辐射沙脊群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物源进行了追踪研究.
南黄海为典型的半封闭陆架浅海,是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以及其他一些河流搬运物质的重要汇集区和输运通道,南黄海盆地所堆积的湖相、河流相、海相等沉积地层,为研究亚洲大陆边缘海早期演化、海陆相互作用以及区域环境变化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东海是西太平洋典型的开放型边缘海,发育了世界上罕见的宽阔陆架。陆架盆地在第四纪的沉降速率约为300 m/Ma 左右,具有充足的沉积物可容空间。长江、黄河入海带来的巨量陆源碎屑物质堆积在陆架地区,使其成为东亚大陆边缘主要的陆源沉积汇。同时,冰期和间冰期旋回中季风气候、海平面和海洋环流控制陆源沉积物的入海通量和陆架沉积体系发育。
本文通过崇明东滩DT 孔的岩性、粒度、有孔虫和磁学特征分析,重建了长江口北支全新世海侵海退的沉积演变过程。结果 显示:(1)钻孔由上而下分为7 个层次:滨海沼泽——河口湾-浅海——前三角洲—河口砂坝—潮汐水道-潮坪—潮上带。
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钻井岩芯、古生物、测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中国东南海岸带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层序界面、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演变,并对晚第四纪地层中的生物气分布及资源潜力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近年来,长江流域污水排放、水利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河口环境与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显著变化下的河口环境如何响应流域的人类活动、营养盐的埋藏通量如何调整并如何影响营养盐的循环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评估。然而,由于水库泥沙拦截,入海泥沙通量大幅减少,获取连续的沉积记录变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