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流”原理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优化--以四年级城市高层建筑设计为例

来源 :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持续时间长、目标模糊、有效反馈不足甚至缺失,易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尝试运用“心流”原理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教学阶段的划分、设计目标的梳理,以及评价机制的调整与强化,形成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及时反馈”与积极干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信息化社会促使建筑学教育的变革向内涵式和创新性方向发展,自主学习适应专业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模式要在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引领下,以“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媒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更高效的提高设计能力.本文以“设计专题”课程为例,介绍并总结自主学习模式改革实践情况.
绿色建筑设计思维已经成为建筑师的必备素养.基于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根据学生的培养需求对本科四年级的课程进行调整,结合适当的国际绿色建筑竞赛实践,建设绿色建筑专门化方向,展开研究教学和课程创新.
建造认知和空间感知是一年级设计入门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模型制作为媒介可以很好地实现上述目的.在清华一年级设计课中开展模型工作坊,通过1∶20的卒姆托莱斯住宅模型制作及其空间观察,获得建造认知和空间感知.
学科竞赛可以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有效扩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长安大学建筑学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梯队建设、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小型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与课程设计之间的过渡教学环节,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其题目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组织模式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尝试以空间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知(透视图、视频)与空间操作(空间构成模型)的手段,从具象与抽象两个不同方向切入、推进设计.在教学组织上,依据设计过程的内在逻辑设定相互关联的系列教学单元,分阶段控制教学,使学生在
建筑学教育是培养一名建筑师的必要过程,建筑学启蒙教育是作为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在经历了建筑学教育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之后,现行传统的建筑教育方式已现弊端,尤其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及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几乎是忽视的.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体验式艺术教育下的建筑学全面启蒙的教学研究,建立并实践了模块化教学体系,意图探索建筑教育改革中建筑启蒙教育的可能途径和方法,以期
本文针对建筑设计实践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及其教学目标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深入研究考核评价的参与主体、评价环节与比重关系、评价形式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学习效果导向构建了评价环节、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提高建筑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整体艺术在历史上起起落落,但它对建筑师及其作品的综合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却大有裨益.本文讨论了在引入家具与建筑的整合设计要求之后,学生作业中表现出的各种整合类型对于空间的影响,及其反映出的设计思维的转变和建筑学意义.
本文详细论述了一次跨学科的设计教学的目标、过程与阶段性成果.通过组织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的研究与教学团队,开展针对高密度校园环境空间形态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多种角度与多种方法的量化研究,以此探索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方式,赋予学生更为开放的心态和勇气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进入数字技术时代,建筑的设计方法与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初步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也亟待改革.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教学团队对设计初步课程中原有制图与渲染教学部分进行改革,围绕空间认知与表现展开,课程设置了七个练习单元——从单一的制图训练到复合的空间认知与表现,从相互割裂的抄绘练习、测绘练习和设计练习,到循序渐进、互为一体的整体思维表达训练.新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意识、基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