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父亲王炳章字斐轩,于1899年7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深泽县王家庄村的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中。父亲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最小。当时家中九口人有田地40余亩。家庭很重视教育,7岁入本村小学,12岁入县城高等小学,后入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于1918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20年因学生运动被开除而转入北京大学,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创建了北洋大学的天津大学地质工程学系,亲自主持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
【出 处】
: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6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王炳章字斐轩,于1899年7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深泽县王家庄村的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中。父亲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最小。当时家中九口人有田地40余亩。家庭很重视教育,7岁入本村小学,12岁入县城高等小学,后入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于1918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20年因学生运动被开除而转入北京大学,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创建了北洋大学的天津大学地质工程学系,亲自主持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师聘请,生源考选,教学条件的建设。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学的高度责任心,受到师生的称赞。几十年的授课经验使他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他在教学法研究中对如何备课,讲课,实习都提出一整套规范。为了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的同时,王炳章教授始终注意研究工作,把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尤在矿物学方面编著颇丰,如,结晶矿物学,光性矿物学,化学矿物学等。从整理的遗物中,看到他的写作,不论是著作还是讲稿,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他的字迹犹如印刷体一样,非常工整。矿物学的书稿里图表特别丰盛,看到他张张制图非常精巧,高超,分不清是手画还是印刷,令人吃惊。它不只是物,更是一种精神,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其他文献
Introduction The first exploration in Suiyang Shuanghedong was in 1988.In 2001, the help of french caving team from PSCJA-FFS strongly accelerated the speed of discoveries.This created a friendly coll
溶洞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堆积和次生化学沉积物堆积,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素材。汉中天坑群的广泛发育,为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境条件,增加了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植物区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另外,天坑群也为洞穴动物提供了最重要、最显著、最适合的自然栖息地。为研究秦岭南部生物多样性,或新物种发现提供了样地。作为我国四大岩溶地貌区划,即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区(Ⅰ)、
海南省儋州市峨蔓湾,火山海岸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有春历岭火山口、峨蔓湾熔岩喷溢口、龙门火山熔岩天生桥等地质遗迹.春历岭火山口地质遗迹是有巨大的火山集块岩,地质公园有玄武岩台地及火山海岸地貌.主要开发峨蔓湾熔岩流海岸地貌,盐丁千年古盐田(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景观)等.火山海岸地质遗迹资源景观评价为地质公园保护提供依据,峨蔓地质公园为将成为海南岛西海岸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发利用和保护好
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和李四光。这也许是整个地质科学界绝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事实。今年章、丁、翁、李的逝世年份恰好都是整五整十。丁文江逝世于1936年1月5日,享年49岁,今年是他逝世80周年。章鸿钊逝世于1951年9月6日,享年74岁,今年是他逝世65周年。翁文灏逝世于1971年1月27日,享年82岁,李四光逝世于1971年4月29日,享年82岁。今年是翁和李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县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王鸿祯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
1916年11月7日,王鸿祯生于山东苍山卞庄一个聚族而居的书香世家,字瑞符,名鸿祯.据卞庄王氏家谱西门里支谱记载.卞庄王氏,溯源两晋,已逾一千五百年.苍山县这块土地上,文化积淀深厚,曾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正是这片热土的养育,王鸿祯的童年时代、高小生活在这里度过,在他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他决定改学自然科学。报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洋大学三所名校,均被录取,最后他
1995年,一位年近80的老人,心志满满的自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生命之微,窥造化之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语文约意远,浩气奔发,言胸之大志,抒奋发之情.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一位用毕生劳作,写就了人生理想、信念、毅志共鸣交响的王鸿祯先生.1935年,19岁的王鸿祯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放弃学习美术的想法而改向从事自然科学的理想,选择了北京大学学习地质科学。1
1944年春,贵州晴隆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案:三位在野外从事地质考察的科学家许德佑、陈康、马以思惨遭土匪杀害.案发后土壤学家侯学煜施巧计骗得土匪口供,终使案件告破,主谋易仲三等凶手伏法.翁文灏等地质学界同人发起向社会募捐,使遗属遗孤获得抚恤,许德佑等获国民政府颁令褒扬.惨案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科学所面临的艰难境遇,以及科学家们忍辱负重的悲惨经历.许德佑等三位科学工作者竟于野外从事科学工作时遇匪被
王嘉荫教授(1911-1976)193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留校任教.后来在老北大地质系升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教授、岩石教研室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5年起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并任地球化学教研室主任.在老北大,他是唯一没有出国经历的教授.但他却通晓英、德、俄、日等多国文字,足见其勤奋与聪慧.他在矿物学、火成岩石学、岩组学、地质学史等领域,都颇多建树,是国内这些学科的奠基人
早在1954年在王炳章教授的帮助下,苏联专家托卡列夫编写了中国矿物发展史,他回国后出版了著作,对其中的一篇文章,《最古老的一本有关矿物和矿业的中国书》,地质出版社将翻译稿请王炳章教授审查时,由于看到王炳章教授在他的文章后面写了很长的文字来纠正对《山海经》的很多误读,误解,误写时,决定不予发表.则致信王炳章教授说"对中国人说来,由中国人写最合适,你对这方面素有研究是否由您整理编写一篇文章,在有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