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设置不同的水质(钠碱化度SAR和盐分浓度C)处理,通过室内小土柱试验,研究水质对两种土壤水力传导度和盐分淋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传导度随着灌溉水的SAR的增加和C的减小而减小;当水力传导度很小时,盐分不能完全穿透土柱,相对盐分浓度小于1;水质对盐分淋洗量的影响不大.置换土壤中的盐分大约需要8~10 个孔隙体积的水量;水质对盐分淋洗时间的影响很大,不同水质置换相同的盐分时间可以相差10倍以上.
【机 构】
: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出 处】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置不同的水质(钠碱化度SAR和盐分浓度C)处理,通过室内小土柱试验,研究水质对两种土壤水力传导度和盐分淋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传导度随着灌溉水的SAR的增加和C的减小而减小;当水力传导度很小时,盐分不能完全穿透土柱,相对盐分浓度小于1;水质对盐分淋洗量的影响不大.置换土壤中的盐分大约需要8~10 个孔隙体积的水量;水质对盐分淋洗时间的影响很大,不同水质置换相同的盐分时间可以相差10倍以上.
其他文献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下并存,如何科学、合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问题,但目前关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核算与调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概念内涵,然后提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算和调控方法,并结合宁夏平原区进行实例分析.水资源高效利用概念是指在相同耗水情况下,保持生态系统良好,且
采用复合BAF工艺(BAC+BAF)对南方微污染源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水为Ⅳ类水的情况下,BAF反应器对水中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8%和18.4%,对NH3-N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2%和53.6%.复合BAF工艺作为南方微污染源水的预处理净水设施能有效改善饮用水处理水质,对南方水厂的建设及老水厂经济合理改造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分析了污水处理与再利用现状,探讨了目前污水再利用主要方式:农业灌溉、环境景观、工业、市政和地下水回灌等.结合北京市污水处理再利用规划对污水处理再利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提高北京市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水平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措施,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对川中丘陵区人饮工程建设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归纳了川中丘陵区人饮工程水源类型、供水规模和现有的7种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模式:城市供水工程网延伸供水模式、乡镇供水工程及乡镇供水工程网延伸供水模式、联村供水模式、单村(联社)供水模式、居民点供水模式、连户供水模式、单户供水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不同类型丘陵区适宜的5种人饮工程建设模式.这对于我国类似地区的人饮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城市缺水的严重形势以及城市快速扩大造成大量的雨洪资源浪费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城市雨洪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目前国内外城市雨洪利用的成果,重点对城市雨洪的收集技术——屋面和道路雨洪收集技术进行了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雨洪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新疆石河子市供水工程开发利用现状,建立石河子市供水安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确定各因子权重,得到各个因子影响石河子市供水安全利用的重要性排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为石河子市供水工程安全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灌区污水灌溉安全性评价为对象,以污水灌溉是否安全为评价总目标,通过进一步划分子目标及子子目标,建立了污水灌溉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以新疆石河子灌区污水农业灌溉实测数据作为样本对网络进行学习训练,比较其结果得出最优的网络结构和学习参数,最后根据得出的最优网络对新疆石河子灌区污水
从支付能力的角度定量研究农民对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提出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农民灌溉水价的支付能力,以江苏省五岸灌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综合评价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民支付能力水平,并分析了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支付能力农户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随年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农户的支付能力水平逐步提高;不同支付能力组农户的收入和支出构成对支付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表
根据对比过度放牧和禁牧草地的观测数据,分析在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过度放牧引起的区域环境变化,包括生态类型的变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动植物资源的变化等,并在总结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放牧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新疆早区绿洲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水资源的制约,传统的灌水方式不但浪费大量的淡水资源同时也造成了农田的次生盐渍化.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构建了一体化的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