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牛奶激发试验在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中的意义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832793x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开放性牛奶激发试验在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间在医院儿童食物过敏门诊就诊的生后3月至3岁的婴幼儿,具有进食牛奶后出现湿疹、荨麻疹、呕吐、腹泻、烦躁哭闹、睡眠不安、喘息、咳嗽等症状者共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月龄15个月.所有患儿均进行了牛奶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血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specific IgE slgE)检测和开放性牛奶激发试验(open food challenge),开放性牛奶激发试验的方法 试验前避食全蛋白牛奶及其制品2-4星期.试验牛奶的选择:≤1岁者应用婴幼儿全蛋白牛奶配方奶粉,>1岁者应用鲜牛奶.试验的剂量选择:从1ml起步,5ml,10ml,30ml,120ml或200ml结束,每2个剂量间隔20分钟(1).结果判断:症状在任何一剂量牛奶摄入2小时之内出现为速发反应;未出现速发反应的患儿要求继续每日摄入牛奶或配方奶120-200ml,观察1星期.2小时之后出现的症状为迟发反应.无论具有速发或迟发反应均认定为激发试验阳性.结果:SPT阳性者61例,血清牛奶蛋白slgE阳性者43例,开放性牛奶激发试验阳性者55例。皮肤点刺阳性患儿中激发试验阳性者40例,slgE阳性患儿中激发试验阳性者34例,SPT和slgE均阳性患儿中激发试验阳性者有34/38例,SPT和slgE均阴性患儿中激发试验阳性者有13/3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55例患儿中单纯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为21例,单纯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为19例,混合型为15例。结论:开放性牛奶激发试验在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短肠综合征的大鼠模型,运用454测序和多变量统计方法解析短肠实验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鉴定出微生态调节剂对短肠相关的特定细菌类群.方法:将雄性SD大鼠(体重为220-250g)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短肠组(SBS组)、添加益生菌(双歧杆菌)短肠组(SBS-PRO组)、添加益生元(低聚果糖)短肠组(SBS-PRE组)、添加合生元(双歧杆菌+低聚果糖)短肠组(SBS-SYN
目的:本文报告6例布氏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及诊断过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6例临床诊断明确的布氏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断过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其发病特点.结果:牛羊肉感6例患儿均有牛羊接触史或疫区生活或食用染布氏杆菌病的病史,并在不明原因的发热筛查过程中获得布氏杆菌感染的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临床主要表现为均伴有发热,3例关节疼痛,1例伴睾丸炎,3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体重以及身高增长情况,评估肝移植后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与手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进行儿童肝移植手术的患儿,于2013年5月30日测量其中到访51例患儿的体重、身高.根据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为标准,分别定位每例患儿的体重、身高百分位数.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第3百分位数值为体重低下
目的:本研究通过予幼鼠预防性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再制作内毒素血症模型,动态观察胃肠粘膜损伤情况及胃肠粘膜TGF-a、EGFR的表达情况.方法:15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内毒素组(LPS组)、表皮生长因子组(EGF组).EGF组予腹腔内注射EGF连三天,LPS组及CON组予同单位体积生理盐水.第四日予LPS组、EGF组腹腔内注射LPS,CON组注射同单位体积生理盐水.在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肠道胆汁酸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应用α-异萘硫氰酸酯(ANIT)对大鼠灌胃来建立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取32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大黄素组、大鼠模型组和模型十大黄素组.(2)造模后48小时静脉采血,检测各组实验动物的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DBIL、TBIL、TBA和ALP的变化.处死动物后收集肝脏和回肠标本,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评价湖北地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湖北地区2010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11家医院NICU中13370例住院早产儿进行多中心回顾研究.入选标准:入院胎龄≤36周;入院日龄<24h,住院天数≥14d;排除标准:住院期间死亡及先天畸形.早产儿宫内外生长迟缓定义为≤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
目的:评估氨基酸配方营养粉在食物过敏相关腹泻婴儿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对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且临床明确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42例给予氨基酸配方营养粉3-6个月.比较其应用前后腹泻改善的情况、生长发育的情况、对氨基酸配方营养粉的耐受情况.结果:应用后有3例因为不喜欢配方的口味而未继续应用.其余39例患儿腹泻情况明显改善.其中17例腹泻同时伴有湿疹的患儿的SCORAD的指数明显降低.本组患儿的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与其他非细菌性肠炎肠外表现的差异性.方法:将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3岁以下的非细菌性肠炎的患儿共1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大便中A组轮状病毒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分为2组,即观察组(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44例)和对照组(A组轮状病毒抗原阴性100例)两组,对比两组的电解质、心肌酶、肝功、下呼吸系统感
目的:探讨儿童胃镜下粘膜呈现微小结节形成(即粘膜呈现细小或粗颗粒状改变)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医院儿科行电子胃镜检查的儿童的临床资料,内镜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分析其中内镜下粘膜呈现微小结节形成的患儿粘膜病理结果以及与Hp感染的关系.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微小结节形成指镜下见胃壁平坦时,与周围粘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疑诊小肠疾病患儿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评价DBE安全性,观察患者耐受性.以综合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麻醉下应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6例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别从口侧或肛侧进镜,利用外套管、内镜前端的双气囊交替充气、放气和交替滑进,推进小肠镜进入小肠检查.记录检查范围、时间、耐受性及病变.结果:麻醉下6例患儿全部顺利完成肛侧与口侧2次进镜,每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