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农五师垦区人工防雹效果的统计评估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农五师垦区1976-2003年中,后15年开展防雹工作和前13年未开展防雹工作期间的年雹灾面积资料,运用有关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统计评估分析.结果为:人工防雹作业期间使平均年雹灾面积减少1.27万亩,相对减少率为26.7%,统计显著性水平达到α=0.05.因此,兵团农五师垦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了人影业务技术系统流程、功能,给出了人影信息资料处理方法和作业等级确定的方法,并对信息储存和发布进行了说明,最后,应用2001年人工增雨作业对本系统进行了试验分析
利用天津WSR-81S体积扫描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分析了2000年8月2日武清区进行的一次对流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过程.此次作业后,在作业炮站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出现了两个降水中心,而且上游降水明显的比下游多;作业时间长、用弹量多的炮站并不在此中心区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与本次增雨作业过程的特殊性有关;用炮击积云实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解释了这种现象.并给出了"穴道"静态位置判断的实用经验.
为了给人工增雨防雹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02~2003年在云南进行的"爆炸对强对流云人工影响"的试验研究期间收集到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规律,发现对流回波低层径向速度分布特征与对流云的发展演变有密切关系.按对流回波低层最大径向速度和最小径向速度的相对位置和最大径向速度与最小径向速度的差值,将径向速度场分成四类,即辐散、辐合、气旋式旋转和反气旋式旋转.当对流回波低层径向速度场呈
本文利用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KLWC液态含水量仪等仪器,对积层混合云进行了作业前后穿云探测.资料分析显示(1)积层混合云液态水含量十分丰富,过冷水含量最大可达3.3g/m3,云顶也存在过冷水区.(2)人工影响积层混合云后,小粒子浓度增加很大,过冷水含量减少,再作业后云中液态含水量增加,可能对积层混合云作业需要更大播撒量.(3)作业前后粒子浓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粒子尺度较小,
目前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指挥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针对云的宏观物理特征确定作业时间、作业高度和作业区范围.本文利用山东省飞机人工增雨业务技术系统,分析讨论2005年5月16日2个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指挥决策过程.1降水实况2形势场3物理量.
本文对雷电探测系统在广西人影作业的应用进行了论述.该省利用该系统进行了不间断的雷电探测,结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在人影作业中雷电探测系统应用的一些新方法.
本文研究了EOS/MODIS双通道资料进行云雾光学厚度和有效粒子半径反演的可行性,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的正演模拟辐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反演云雾光学厚度和有效粒子半径,进行有效粒子半径随高度分布的敏感性研究,并结合卫星数据和常规资料做了实例分析.
2005年5月30日渭北地区遭受强冰雹、大风和短时暴雨的袭击,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天气尺度背景、对流不稳定层结、高空垂直风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同时应用西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提供的基本反射率和垂直液态含水量等产品对强对流云系和对流单体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亡进行了详细的跟踪分析,揭示了此类强冰雹天气过程形成的天气尺度背景和中小尺度云系、云团的演变特征
本文根据1980-1982年夏季(5~8月)陕西不同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15架次飞行探测资料,用层状云水分循环系数计算方案,对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降水性层状云系的水分循环系数做了计算.讨论了三个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云水--雨水循环转化问题.初步得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平均水分循环系数分别为0.818、1.241和1.369.表明三个地区自然降水的发动和水分循环状况有着明显差异,自北
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发生在2001年3月7日~8日的南岭山地浓雾进行了数值研究.文章结合外场综合观测资料,分析解释了南岭的局部地形条件、天气条件等对浓雾形成、发展和消散的作用和影响,为建立该路段恶劣能见度的预警监控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