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层混合云探测和催化前后宏微观物理特征研究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KLWC液态含水量仪等仪器,对积层混合云进行了作业前后穿云探测.资料分析显示(1)积层混合云液态水含量十分丰富,过冷水含量最大可达3.3g/m3,云顶也存在过冷水区.(2)人工影响积层混合云后,小粒子浓度增加很大,过冷水含量减少,再作业后云中液态含水量增加,可能对积层混合云作业需要更大播撒量.(3)作业前后粒子浓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粒子尺度较小,增长缓慢,在人工增雨中,应考虑如何形成更多的大粒子.
其他文献
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资料的基本数据产品,经过计算得到丰富的雷达二次产品,并结合1:400万的全国地理信息数据,研制了将研究的雷达成果融入天气雷达数据实时处理系统中,使多普勒雷达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系统不但能自动将体扫资料处理成多普雷达的PPI、CAPPI、ETPPI、CR、VIL、RHI和VCS等多种产品.而且应用其产品建立了预警模型,开发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预警、指挥业务化系统,实现了实时
本文研究了一种方法,解决了综合利用雷达、卫星、数值模式产品和探空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资料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自动选择可播区域.该方法使用分块法,把整个区域分解为若干正方形小块,形成小块矩阵.通过处理不同分辨率资料,使之与一定小块之间建立相关,利用这些资料综合判断小块可播性.然后把小块矩阵看作一个稀疏矩阵,采用正交链表存储方式,使用相邻搜索算法,自动找出所有可播区域.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方法的
在防雹(增雨)工作中,我们先后了解了"累积带"模型和超级单体模型."累积带"模型强调了上升气流在冰雹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雹胚可以在累积后形成和并冻过程增长,但是由于该模型未能给出雹云的三维流场结构,宏、微观相互作用的物理图象也很模糊.而超级单体模型强调云的上升气流侧边的悬挂回波处,才能形成冰雹胚,一些符合条件的可以再次进入主上升气流区增长成冰雹,这个模型中,雹胚和成雹分别在两处进行,而粒子从一处向另
本文从陕西人影部门行业背景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出发,应用ASP+SQLServer2000数据技库术建立基于B/S模式的人影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其技术特点、功能优势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说明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业务化建设中的前景.
本文对应用火箭人工影响积雨云消雨试验进行了论述.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于2005年6月7日在北京市气象局北约70km延庆县辛庄堡人工防雹炮点,发射含有AgI的火箭16枚进行人工影响积雨云消雨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消雨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人工防雹工作概况,我国人工防雹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天气雷达技术,防雹火箭研制,雹云物理和防雹原理,存在的问题等.
综合分析了观测和理论成果,认为阵雨是积云宏观特征动力场与相拌的云微观水凝物场相互作用下粒子群又运行又增长的产物.依此观点,用Euler-Lagrange相结合的三维模式研究了雷雨云式的积云中降水大粒子的集中、积累和下泻过程,给出了新的阵雨形成机制:①降水性积云与雹云有着相似的动力结构,也可存在阵雨型"穴道",它位于主上升气流区旁(前)侧水平气流近于零的"零域"下边;②在"穴道"入口区有利于小粒子的
简要介绍了人影业务技术系统流程、功能,给出了人影信息资料处理方法和作业等级确定的方法,并对信息储存和发布进行了说明,最后,应用2001年人工增雨作业对本系统进行了试验分析
利用天津WSR-81S体积扫描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分析了2000年8月2日武清区进行的一次对流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过程.此次作业后,在作业炮站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出现了两个降水中心,而且上游降水明显的比下游多;作业时间长、用弹量多的炮站并不在此中心区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与本次增雨作业过程的特殊性有关;用炮击积云实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解释了这种现象.并给出了"穴道"静态位置判断的实用经验.
为了给人工增雨防雹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02~2003年在云南进行的"爆炸对强对流云人工影响"的试验研究期间收集到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规律,发现对流回波低层径向速度分布特征与对流云的发展演变有密切关系.按对流回波低层最大径向速度和最小径向速度的相对位置和最大径向速度与最小径向速度的差值,将径向速度场分成四类,即辐散、辐合、气旋式旋转和反气旋式旋转.当对流回波低层径向速度场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