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潜意识的存在性初探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ib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尝试从正面讨论生态潜意识的存在性,并探讨基于生态潜意识假设之上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心理学方法及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心理治疗的可行性。本研究将考察两条基本假设:(1)由于生态潜意识的存在,人们在设想其向往的地方时,会首先考虑一些自然环境特征,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会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2)不同性质的人群(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等),在自然环境的重视上是有普遍性的,都会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因素而不是其他因素。这两条基本假设是本项研究考察生态潜意识存在与否的两项指标。结果表明,两个假设都成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相信生态潜意识是存在的。
其他文献
医疗纠纷案件往往需要通过专业性鉴定认定责任的归属,目前我国医学会鉴定和司法鉴定两种鉴定模式并行的情形下,案件中出现反复鉴定和鉴定结论不一的问题,给司法审判带来困难.本文在简述医疗纠纷诉讼鉴定制度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现行两种鉴定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的医疗损害技术鉴定制度的建议:确定鉴定名称,规范医疗损害技术鉴定主体,完善鉴定内容,建立统一的专家库、标准和程序,建立医疗损害技术
本文试着从法律层面探讨中医药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进而激活中医药发展的原动力,从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角度研究中医药传统知识问题,从法律的被动保护兼顾法律主动制裁违法行为角度考虑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问题,以进一步分析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法律瓶颈.
传统藏医学不仅有着独具特色的诊疗理论,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医学伦理思想。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慈悲观是对医生在诊疗决策中的基本伦理要求;果报和业报思想是诊疗决策的主要规范机制;四类死兆和四类疾病的划分是作出积极救治和放弃治疗决策的主要判断依据;告知和隐瞒病情的考量体现了知情同意上的父爱主义伦理观。传统藏医诊疗伦理中有益的部分对当代诊疗伦理的发展不无启发意义。
会议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精神病人强制收治入院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病人触犯了法律,经过司法程序被强制收治入院;另一种是精神病人未触犯法律,被政府、家属、单位等强制送入精神病院。强制入院这项措施是必要的,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利用此项规定来达到私人目的的"被精神病"现象频频出现,在现有法律规定中还存在一些漏洞,使得精神病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本文将阐述现有的相关规定及其较为明显的漏洞,并阐述对于精神病人强制入
本文仅拟就哀怨这种情感为突破口,通过《诗经》和《诗篇》的比较研究探讨儒家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传统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与不同。以《毛诗序》为“诗教”集大成者的《诗经》解读,关注的是世俗人生中诗的伦理教化作用,这种伦理教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洱和化解王权统治下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以达到一种“和”的境地,而“和”的最高境界就是儒家哲学追求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要求不断的提高个人修养,培养个人“温柔敦厚”的道
民国二十二年(1933)吴宗慈主编的《庐山志》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来说,都颇多创新.其中"山政"一纲, "为古今山志之首创".它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渗透下催生出来的,充分记录了:租借地涉外议案,中央行政、省级行政驻山机构的建置,地方自治和政治设计以及其公共事业和军事设施等.它详实展现了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晚清、民国政府,九江、星子地方政府以及九江、星子地方士绅及百姓的应对态度从开始的反抗,到之后的无
本文以著名布道家宋尚节博士创作的《奋兴短歌集》与宋尚节日记为主要分析对象,考察兴化①基督徒与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海外兴化基督徒的礼仪与生活.②在宗教与社区、家庭乃至个人生活的互动过程中,随着教会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关的宗教礼仪程序、仪式音乐都逐渐带有兴化本土特色.因而作者还将讨论《奋兴短歌集》在教会仪式、基督徒家庭、社交活动中的实际运用,讨论本土化的教会音乐为基督化的家庭生活,乃至基督教传教
民国时期的甘肃,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然而由于封闭落后,所以这种转型举步维艰。因此封建、落后的陈旧思想依然存在,比如缠足,比如重男轻女。但还好也有繁荣进步的部分,比如兰州的市场经济。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的人们,一方面陈腐、顽固,一方面又急于改变,希望接受新鲜事物。基督教能在甘肃这样的地方成功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此。抛开其他不谈,基督教在甘肃的传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肃从封建社会渐渐向着
近代中国,天主教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立足于传教的目的,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了持久的批评.《真道正言》是《益世报》的一个专栏,约创刊1929年3月15日,到1930年8月14日停刊,历时约518天.该专栏先后刊登的作品,从明末到民国,不同时期的作品均有,其中明末清初5种,晚清3种,民国15种.以往学者基本没有注意到该专栏,很少利用其中的资料.这些作品的内容,多是通过批驳包括儒教、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
通过屠杀事例可以看到,尽管德国政界,特别是一些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屠杀扰太人进行了深刻而又诚恳的反省,并在当今扰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中,义无反顾地站在优太人这一边。但是在许多德国人内心深处,对他们父辈的罪行的认识和对当今扰太人的态度与政界不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德国政界要员认为:都是德国人的错。对此,许多德国人想不通:难道真的全是德国人的错?为了使扰太教、扰太民族、扰太文化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