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膜年限土壤地膜残留与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200710081202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普及和应用,地膜残留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地膜残留导致自然水和土壤毛管水的渗透受阻,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孔隙度下降,通透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土壤中残膜导致作物出苗慢,缺苗断垄现象严重;满地散落、漫天飞舞的残膜造成"视觉污染"等.因此,加强农田残膜特点研究,采取措施减少地膜污染带来的危害已经刻不容缓.连续覆膜地块地膜残留污染十分严重,土壤中平均残留量高达76.85kg/hm2。土壤中残膜量与覆膜年限有关,覆膜年限越久,残留量越高。同时,种植模式对残膜量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连续7a覆膜种植烤烟的土壤中残留量最高,达到125.2kg/hm2。不同覆膜年限下土壤中残留地膜的片数都非常高,数量在300-2000万片/hm2之间,0-20cm内的土壤耕层是残膜污染的主要区域,占土壤中残膜总量的90%以上。研究结果还显示覆膜耕作显著改变了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导致菌群丰度的改变。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玉米产业"生产、库存、进口"三量齐增,玉米退出保护价以后市场对品质的要求提高.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是采用晚熟品种下棒收获,成熟晚、破碎和霉变率高,影响整地.在黑龙江垦区玉米产区积温条件下,要提高产量和品质,必须对品种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以早熟品种秋季直收为主,通过完善整地、播种、施肥等技术,促进玉米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作物秸秆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年产量超过8亿吨.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目前中国秸秆还田率普遍较低,尤其在东北地区,冬季低温限制作物秸秆还田,秸秆处理最简便的方法即露天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减少秸秆焚烧,提高秸秆还田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及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采用尼龙网袋法,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讨免耕、旋耕和
秸秆覆盖免耕有利于抗旱、减轻风蚀和提高地力,但在东北条件下易导致苗带土壤温度低、幼苗生长弱.如果秸秆量较大,会造成免耕机作业质量差,缺苗断垄.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是在秸秆覆盖的前提下,先清理出无秸秆苗带,在苗带上深松施肥、播种,既提高地温,又解决秸秆阻碍出苗问题.本研究揭示条耕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出苗的影响,为建立适合东北玉米秸秆覆盖条耕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东北是中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但多年浅旋耕导致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有机质下降等耕层障碍问题,耕层障碍是限制春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显著作用.玉米根系生长对土壤结构和水肥状况响应敏感,对春玉米产量有重要影响.
由于长期春季浅旋耕作业,造成东北春玉米区土壤结构退化,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玉米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采用适宜的耕作方式,确保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显得尤为必要.前人研究表明,条带耕作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具有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作物产量及品质等优点.但现有的条带耕作方式多将耕作措施作用于作物种植行,秸秆覆盖于种植行间.由于东北地区冬季低温,春季大风、少雨等气候条件,田间覆盖的秸秆腐解缓慢,严重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中国重要的粮经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河套地区由于地域宽广,地力分布不均匀,变化波动大,导致玉米的产量差异较大.同时,当地农业生产主要以小农机具连年实施单一耕作方式为主,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保水及保肥能力下降.前人研究表明,深耕可以打破犁地层,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提高地力.因此,本试验探究了深耕措施对河套平原不同地力水平的土壤理化特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采取适宜的深耕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二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已由过去的以食用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作饲料为主的粮、饲、经兼用作物.众所周知玉米90%-95%以上的干物质是由光合作用而形成的,而光合作用是作物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形成有机物多少直接决定着作物生物产量的高低.通过测定玉米形态和生理指标,探讨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
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春季干旱少雨,风大,空气干燥,夏季气温剧烈升高,蒸发量大,由于春季升温快,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速度加快,历来春旱严重.传统垄作耕作是松嫩平原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的耕作方式.长期以来该方式导致农田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变硬、土壤养分不均衡,限制作物产量提高.研究探讨了旋耕垄作、旋耕平作、免耕及其与深松相互组合的方式,对土壤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减排和节能减排等研究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农业生态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10%-12%,其中30%的C02排放来自于农业投入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IPCC提出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是减缓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的主要机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近89%.土壤轮耕可有效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因此通过研究轮耕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长期
吉林省不仅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也是中国花生产业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玉米/花生间作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产力,而且符合中国对种植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要求.但是,不同间作模式会对玉米和花期花生的资源竞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玉米和花生的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本研究设置不同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通过对玉米和花生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以及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探讨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