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河南省1961-2005年45年的大雾日数资料进行分析,并选择其中40个代表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大雾区域分布也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全省有5个多雾中心,通过相关系数和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分析,全省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且存在2-4年、8-10年和19-2
【机 构】
:
河南省气候中心,450003 河南省专业气象台,450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河南省1961-2005年45年的大雾日数资料进行分析,并选择其中40个代表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大雾区域分布也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全省有5个多雾中心,通过相关系数和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分析,全省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且存在2-4年、8-10年和19-22年的周期变化.对大雾集中时段11-1月典型多雾年和少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分析,发现多雾年与少雾年欧亚中高纬度地区高度距平趋势恰好相反,多雾年呈+-+分布,而少雾年呈-+-分布.
其他文献
利用宁夏山区各气象站自建站至2002年的气候资料及同期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产量和气候要素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以及小麦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采用常用的墨西哥帽小波(Mexican Hat)函数,分别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单产气候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分离、提取了小麦单产气象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波动周期,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
利用NCEP/NCAR(1961-2004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对宁夏水汽含量(通量)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及不同区域和季节的分布特征及夏季水汽输送偏多年和偏少年环流差异特征的合成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宁夏水汽含量呈明显减小趋势,2001年后有所增加,中部干旱带水汽含量最小,固原市水汽含量最大: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不同区域纬向水汽通量总体为增加趋势,之后,均在
选取宁夏24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合成、Lepage检验和Mexihat小波方法,分析了宁夏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突变和周期.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宁夏虽然出现了暴雨历史极端气候事件,但宁夏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月际分布上多出现于7-8月份,在旬际分布上具有"七下八上"的特点,空间分布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本文对近40多年来宁夏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冬季气温总趋势是变暖的,冬季平均气温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最明显的是中部干旱带;宁夏冬季气候变暖与大区域有不同之处,1967~1990年宁夏冬季升温过程,最低气温是主要的,但1990年以后宁夏冬季的变暖,并不完全是由于最低气温的变暖而形成,最高气温的变暖也是90年代以来宁夏冬季气候变暖的重要特征:宁夏极端气温变化具有明显阶
分析了南疆西部地区气温、降水量、大风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了上述三个气候因子对沙尘变化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人口、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及其与沙尘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候在变暖增湿,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大风平原地区和北部山区在波动中减少,南部山区在波动中增加.(2)气候因子变化对沙尘有一定的影响,沙尘暴、扬沙、浮尘与大风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沙尘暴与冬季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浮尘与年降水量、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本文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将其分解为大气扰动位能(简称扰动位能)和表面扰动位能两个部分,给出了扰动位能各阶矩的数学表达形式,结合资料指出二阶以上的扰动位能高阶矩相对于其一阶矩和二阶矩来说是小量,可忽略,并指出扰动位能二阶矩的全球平均恰好等于传统的有效位能,但两者在物理意义上明显不同.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考察了扰动位能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扰动位能一阶矩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与热带太平洋ENSO事件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其相互作用关系在1961-1962年发生了明显的跃变,1961-2002年二者关系紧密,1930-1961年则相反.通过CCM3模式,研究了不同年代下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SST变化对其上空大气环流的影响的变化,结果表明:1930-1961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与热带太平洋暖事件的相互影响作用很弱;而1961年后,热带印度洋上空的反纬
本文采用青藏高原60个站冬季雪日、雪深距平和NCEP/NOAA积雪面积距平资料确定高原积雪异常年份,经合成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冬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存在二正二负距平结构,由于积雪异常对亚洲中高纬度环流与冬季风的影响,导致北亚经中国东北至南海的东亚大部地区地面气温异常.分析还表明,高原雪盖异常也造成赤道太平洋附近Walker环流及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分析冬季雪盖异常后期对流层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529个代表站地面历史月降水资料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历史序列资料,对近55a(1951~2005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进行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并依据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确定旱涝灾害等级标准,应用合成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偏晚和正常三种典型时态与东亚地区夏季旱涝分布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和偏晚年二种典型时态下,东亚地区夏季旱涝分布的规律
利用球面正压涡度方程的线性和非线性数值积分模式,计算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40年合成的基本流场上扰动的演变,结果分析表明:球面正压模式中,扰动的发展既依赖于基本气流的分布,也依赖初始扰动的结构;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基本流场上的扰动能量都是增长的,即是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基本流场是正压不稳定,且这种不稳定在季风爆发时达到最强,这可以成为季风爆发的动力学解释.当初始场为季风爆发前的实际的扰动场时,初始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