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文认为当下很多通俗文学批评不切合实际.通俗文学批评需要通俗文学的批评思维和批评方式.论文从通俗文学批评标准需要适应性、现代大众文化是构建通俗文学批评的视野、通俗文学具有现代大众媒体的性质、市场生存是通俗文学的生命线“好看”是通俗文学的美学特征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机 构】
: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认为当下很多通俗文学批评不切合实际.通俗文学批评需要通俗文学的批评思维和批评方式.论文从通俗文学批评标准需要适应性、现代大众文化是构建通俗文学批评的视野、通俗文学具有现代大众媒体的性质、市场生存是通俗文学的生命线“好看”是通俗文学的美学特征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地域文学、地域文献及地域文化的研究是近年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的热点.以地域为界分,能够体现地区文学文化的独有特征及区别差异,是对中国文学文化研究的补充与深入.与其他地域文学文化研究的热度相比而言,甘肃地域文学、文献及文化尚未受到足有的重视.因而,甘肃地方文献、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首先介绍了甘肃古代文献研究概况,其次介绍了清代甘肃的文献整理及图籍编纂研究具有文献、文学、文化三方面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是文学和地理的综合研究。文章首先对《三国演义》中地理错误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对这些地理错误的产生原因做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再对这些地理错误和版本演化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地理错误本是《三国演义》诸多错误中的一个方面,对其做深入分析研究,不止是只停留在错误本身,而是进一步深入分析《三国演义》的产生过程,以及各种版本的演化过程。
易水因荆轲刺秦于易水河畔送别而闻名于世,易水成为了文人怀念这段历史特定的文化符号.历代文人对"易水送别"这一画面的书写为易水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易水送别的确切地点有多种说法,文中通过历代文学作品的描述,认为应以南易水为准。然后通过对描述易水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极尽还原荆轲刺秦及易水送别的悲壮画面,易水送别画面闪烁着燕文化的精神,荆轲的精神也是燕文化精神的凝聚和缩影。易水景观的文学书写,无论是
梁山泊作为水浒故事的源起地,在元代水浒戏中已是"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基本呈现了水浒故事八百里水泊的壮观.从地理名谓的梁山到文学意味的梁山泊,它经过了历史地理和文学层积的漫长演进.至元代水浒戏,梁山泊演进过程已基本完成,忠义的文学含蕴已基本定格.
文章主要是对西周和东周两周期间的金文国名、金文地名以及金文水名做了简要的缉考并做了相应的注释,以供研究使用。
康熙与雍正的"三山五园"景观诗因时代、个人经历、思想观念、审美倾向等诸多因素不同而造成了一定的差异.康熙的畅春园诗突出了牡丹清雅高贵的气质,雍正的圆明园诗向世人强化了儒雅、亲民与超脱的自我形象;在玉泉山诗中,康熙更倾向于表达帝王君临天下的情怀,以及对升平之世的歌咏,雍正则在前期重在表现自己的韬晦,后期突出为君之难与君王的威严;康熙的香山碧云寺诗主要在于吟咏自然风光,雍正则在西山大觉寺诗中表现出浓重
沈从文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灵感主要来自充满原始宗教信仰的湘西苗族之乡.从他文学呈现的神巫、傩戏等极具原始意味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行为、仪式中,可以透视出他对都市文明里的人性倍感困惑与失望之后,去故乡"招魂",潜隐着对"原乡神话"的时时反顾和对文学"抽象的抒情"的不倦向往.
文章首先介绍了清代夔州诗人傅作楫的个人简介、生平事迹以及众多作品,然后介绍了他的崇杜情怀,由于夔州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傅作楫长期流寓的坎坷经历,他崇尚沉郁顿挫的故事风格,文中以他的诗为例,比较全面道出对杜甫的崇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与杜甫紧密的关系。
在中外文体史上,诗是最具有形式及体式的文体.诗人重视诗的形体出于人的构形本性和艺术的具形本性.新诗史上—直存在新诗是否需要诗体,特别是定型诗体的"诗体之争",即自由诗派与格律诗派之争.新诗史就是诗体之争的历史,也是新诗诗体的建设史和新诗诗体学的成长史.诗体的多元格局和新诗理论界的学术民主带来了近年新诗诗体学的繁荣.目前,新诗的视觉形式建设比音乐形式建设重要,诗的分行排列及对诗的排列的高度重视恰好可
时间进入2010年代,"十七年文学"也从"重写文学史"、"再解读"带来的数番震荡中稳定下来——稳定为某种对峙、板结的格局.目前居于主流位置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路向,是以陈思和、丁帆、王彬彬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其中又略可分为两脉。一是丁帆、王彬彬等以“人的文学,为根据对“十七年文学”的斩钉截铁的否定,如认为该时期文学“漠视个人命运和情感创伤”,“对现实不具有批判精神”,“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