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颌位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矫治中的初步研究

来源 :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2936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虚拟颌位引导儿童关节强直患者同期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回顾2016 年1 月至2017 年6 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将患者颌骨与牙列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设计,完成肋(软)骨移植和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设计制作数字化咬合导板备用.术中完成关节强直松解后,在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引导下使下颌骨就位,并完成肋骨移植.对术前和术后即刻的颏点偏斜程度以及下颌升支高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5 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术前设计的虚拟颌位下颏点至面中线的距离平均为0.58±0.20mm,术后测量值为0.70±0.27m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虚拟颌位下患侧下颌升支的长度平均为48.19±3.20mm,术后测量值为48.17±3.62m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虚拟颌位引导下,能够在重建关节的同时,实现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初步建立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辅助跨中线面中部缺损导航下精确重建的方法.研究方法:收集二百余例正常中国人颅颌面CT 数据,测量70 个面部解剖标志点坐标,构建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测量跨中线面中部缺损患者的CT 颅骨模型上剩余解剖标志点坐标,与数据库中模型进行匹配,将最近似的正常人颅颌面三维模型导入Iplan CMF 3.0 中,并与患者CT 尽量重合,以此作为重建参考,术中导航下
研究目的:探讨自攻型颌间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或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颌骨骨折可行性。研究方法:对236 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自攻型颌间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或配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对术后患者主观舒适度、张口度、咬合关系、伤口愈合情况、面形及口腔卫生等进行疗效分析。研究结果:235 例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复位,咬合关系等完全恢复,1 例颌骨多发陈旧性骨折患者咬合关系基本恢复。研究结论:
研究目的:探讨经腮腺入路手术路径治疗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收集2015 年6 月至2018 年8 月共21 例32 侧经腮腺入路手术路径治疗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病例,收集并记录术前、术后的患者张口受限程度、腮腺涎瘘情况、面神经损伤情况及咬合功能重建情况,通过患者术前、术后CT 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评价与分析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研究结果:32 侧手术过程均顺利.整体手术时间平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总结颌面外科联合神经外科、眼科联合治疗复杂颅颌面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2011 年10 月至2017 年10 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经多学科联合治疗的复杂颅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骨折特点、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共19 例患者.年龄15-61 岁,平均年龄34 岁.男女比例为18∶1.其中额鼻眶筛骨折5 例,面中部多发骨折合并颅骨骨折8 例,全面部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VEGF 作用下离体培养小鼠髁突关节软骨的改变,探讨VEGF 在离体培养小鼠髁突骨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取4 周龄C57 雄性小鼠髁突共计126 个,将其随机分为21 组.分别加入100 ng/m L、500 ng/m L、1 μg/m L、2 μg/m L 的VEGF 进行离体培养.在第1、2、4、7 天获取样本后,采用 H-E 染色、番红O 快绿复合染色观察样本髁
研究目的:明确RANKL 对软骨的直接作用,为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体外ATDC5 细胞实验,明确RANKL 对软骨细胞的作用.体外培养牛软骨片,明确RANKL 对软骨组织的作用.Western 蛋白印迹检测细胞中ADAMTS5、MMP13、RANK 的表达,RT-qPCR 检测细胞中Col2a1、Col10a、RANK、RANKL、MMP13、ADAMTS5 的表达,Al
研究目的:研究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研究方法:临床选取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50 例,首诊时给予局部按摩以及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后半小时,手法复位,观察即时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区疼痛;一周后再次给予局部按摩以及曲安奈德咀嚼肌封闭后半小时,手法复位,观察即时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区疼痛;研究结果:即时处理后开口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目的:比较3 种不同程度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及其固定效果。研究方法:构建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的改变以及钛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下颌骨Ⅰ度萎缩,采用2 块小型钛板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与采用重建板固定时相类似;Ⅲ度萎缩的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的屈服极限;相同萎缩程度的
研究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研究方法:52 例61 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均采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在这46 例53 侧患者中,分两种方法 处理面神经,一种是(16 例 19 侧)在咬肌表面解剖显露面神经后自面神经间横断咬肌手术;另一种(30 例34 侧),不刻意寻找面神经,腮腺前缘咬肌表面直接打开咬肌筋膜,显露咬肌后横断咬肌,直达升支骨面手术。
研究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颌面部异物取出术中的作用及疗效,总结技术流程及临床常规操作。研究方法:将2011 年6 月至2017 年8 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11 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8 例,女3 例,平均年龄27 岁。术前经三维CT 扫描,并将Dicom 数据导入BrainLab Iplan导航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三维重建及术前设计。根据异物在颌面部与骨组织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①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