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杂A皮棉2250kg·hm以上的理论和技术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ta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标杂A<,1>每公顷产2250kg以上皮棉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6年研究,初步认为该品种高产的理论依据有三:(1)标杂A<,1>杂交棉比常规棉多利用地上部空间的全新群体结构;(2)与密度相适应的棉株个体生育动态;(3)产量构成因素潜能发挥.其关键技术是:宽行稀植;适期播种;科学施肥合理排灌;盛蕾初花期深中耕高培土;初花盛花期两次轻控;营养枝和主茎适时打顶;搞好病虫害防治等.
其他文献
微藻淀粉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替代,在水产养殖、农业、食品、能源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目前公认的植物和微藻淀粉合成方式是基于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的合成途径,淀粉磷酸化酶(SP)被认为主要在淀粉的磷酸化降解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以产淀粉海洋绿藻亚心形四爿藻为材料,研究了其淀粉磷酸化酶的亚型分布以及其中可能定位于叶绿体的亚型TsSP4 的酶学性质和其活性随着淀粉积累过程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亚心
采用试剂盒法、反转录PCR 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了小球藻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相关因子及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表明:小球藻能够显著增强南美白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p<0.01);小球藻能够显著提高南美白对虾血清中PO、SOD、GSH-Px、CAT 及IMD 通路受体基因的表达
利用静水生物毒性实验法研究Cu2+、Pb2+对蓝曼龙鱼的单一毒性效应.研究发现,Cu2+、Pb2+对蓝曼龙鱼的24 h-LC50、48 h-LC50、96h-LC50分别为0.6884mg/L、0.468mg/L、0.3751mg/L;210.12 mg/L、169.00 mg/L、135.75 mg/L.Cu2+、Pb2+对蓝曼龙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375mg/L、13.575mg/L,俩者
为了制备出高效的固定化藻球,完善固定化藻球的制备工艺,本实验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藻种,采用人工模拟污水进行培养,温度(20 ± 1)℃,盐度20,光照强度48~56μmol/m2s,光暗比12 h:12 h,不充气培养,每天定时摇瓶2 次.藻的固定化采用褐藻酸钠包埋.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蛋白核小球藻液置于立式高速离心机(ELITIST 15K),以转速300
在当今“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对水产养殖污水的治理已迫在眉睫,固定化微藻具有藻群易控制,藻球易收集并可反复使用等优点.为了探究固定化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对NH4+-N、PO43--P的吸收效果,尽快实现在海水养殖中综合利用,本实验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技术,进行了不同藻细胞包埋密度(0、0.68×107、2.04×107、3.40×107、4.76×107、6.12×10
为探究迷你鹦鹉的分类地位,本试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DNA重测序技术对迷你鹦鹉鱼进行分析,共得到28137232 条reads,去除杂质后得到5561698 条reads.经过与美吉生物生信云平台数据库的比对,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匹配1,031,441 条reads,与斑马拟丽鱼(Maylandia zebra)匹配525746 条reads.由于数据库不完善,
传统的珍珠蚌养殖模式不再适合“生态环境建设”,珍珠蚌饵料微藻筛选与培养将成为集约化、高密度、循化水养殖育珠蚌的关键技术.为了筛选出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生长快、易培养的单细胞淡水优质饵料微藻藻株,本试验通过微吸管水滴分离法等从江河、湖泊中采集、分离40 种淡水微藻藻株.再从这40 种淡水微藻中筛选出15 种生长快速的藻株:二形栅藻(Scenedesmus dimorphus)、多棘栅藻(Scened
本研究旨在开发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并利用其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和遗传结构分析,开展微卫星标记通用性的初步研究,来评价这些引物对骨舌鱼科其他鱼类扩增的有效性.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国际濒危物种美丽硬仆骨舌鱼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微卫星数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开发了50 对微卫星标记,利用所得标记,对养殖美丽硬仆骨舌鱼(金龙鱼)的亲
本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性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 (Ramat.) Kitamura]新种质。采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hpaG基因导入易感病的夏花型栽培小菊品种碧玉台;对转化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子鉴定(图1);并利用分离所得的菊花黑斑病病菌接种转化植株的离体叶片,鉴定转基因菊花的抗
本文应用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对控释氮肥和尿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氮的去向.结果表明,施肥后11天内,水稻控释氮肥和尿素的NH挥发损失分别占施入氮量的0.69﹪和1.81﹪.NH的挥发损失在施肥后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降低.水稻控释氮肥和尿素氮的淋溶损失分别占施入氮量的0.95﹪和1.02﹪.水稻控释氮肥氮的淋溶损失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均比较平缓,只是到施肥后40天时略有上升,此后又缓慢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