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下林木性质的反思与重构--以《森林法》修改中的林木采伐、登记为中心

来源 :湖北省农业法学研究会,华中农业大学,农民权益保护欲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ob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森林法通过实行严格的林木采伐、运输、经营等行政许可制度,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直接,却限制了林木个人所有者种植林木的积极性,不利于保护其利益。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理念和制度设计上进行改变。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将商品林视为动产,采取较为宽松的制度,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将生态林视为不动产,采取物权法上的基本理论,采取严格的制度,保护公共利益。
其他文献
市场秩序是一个制度过程,是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复杂交换和博弈选择所达致的一种利益关系状态。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失序问题实质是利益冲突和博弈失范的现实表征,农产品市场的生物性、基础性、生态性和非完善市场性特征决定了传统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难以达致市场利益均衡。市场经济利益的释放、政府私利的约束和生态利益的注入促成了主客体利益互动的演进路径,通过以市场经济秩序为基础,以政府干预秩序和农业生态秩序为支撑的三
社会转型作为一个价值更替、秩序重构和文明再生的过程,是一个国家解决当前显示问题、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农业标准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家竞争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农业标准的推广仍主要是以政府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为滞后,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在社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而通过把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及扶持政策与国外对比,分析出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国外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距。同时中国农业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宏观调控乏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制约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给予政府扶持,尤其是
小农经济的农业产业现状是制约中国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障碍,而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在中国仍然面临巨大的理论和现实困难。现有理论和实践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相比多是弊大于利,文章就此构想了以国家标准化的农村经营公司均衡农民利益和土地发展社会利益的制度理论,主要内容概括分析了该理论的内涵、科学依据和效益,提出了具体实施该理论的法制要求,包括公司性质,公司资质审核,公司人员素质,公司责任承担,义务履行监督
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序离不开纠纷调解。调解是中国乡村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它之所以能盛行不衰地延续至今日,除了受中华文化“无讼”思想、家族伦理及乡土特色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是因其有着坚实的信用基础,即传统的调解人往往就是乡绅、族长或寨老,调解结果为纠纷各方自愿接受、自觉履行,也为其他人所认可。由于社会转型,原有的个人权威和社会信用关系已经解体,新的社会信用秩序尚未形成,导致乡村调解作用弱化。目
本文以这一机制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运作为基础,分析调解机制的存在形式、调解依据、调解所依赖的社会力量以及政府对农村纠纷调解的监督管理等问题。研究认为,目前,该机制在功能定位、调解方式、受理纠纷范围等方面尚存缺陷,并且,由于保障不足,实施纠纷调解常常与基层治理其他工作的开展存在冲突。因此,应该从制度的自身建设、实施过程以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农村纠纷调解机制。
环境权是农民合法权益的内容之一,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绿色小额信贷是保护农民环境权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中国目前尚不具备支持绿色小额信贷发展的法律环境。通过引入环境弱势群体和环境权概念,导出农民环境权含义,进而分析发展绿色小额信贷与农民环境权保护之契合。采用比较分析法,基于经济人假设,剖析当前中国发展绿色小额信贷可行性,并从绿色小额信贷支持农民环境权保护三重路径着手,探讨在中国发展绿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社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类矛盾和纠纷也急剧上升,现有解决纠纷手段的单一性、局限性与涉农纠纷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构建科学、完整、系统的多元主体互动的纠纷解决机制,已成为当前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载体。近些年,危害农民土地利益的事件却大量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征地制度不规范,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民的土地相关合法利益被侵犯,且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在以上种种矛盾的刺激下,导致了目前农村征地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的状况。从法律角度,讨论如何完善相关制度,以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社会转型期农民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政治权利、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矛盾和纠纷也更为错综复杂,可能威胁到农村社区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区作为基层治理中的的微观治理单元,在社会转型期农村矛盾凸显亟待解决之时,对现有的诉讼与非诉讼的纠纷化解模式进行思考,尝试建立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社区民众的基本权益与利益需求,使农村社区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