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四层面论看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的创新

来源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fengyue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话语生产的角度看,可以形成个人话语、民族话语、国家话语和世界话语四个基本的层面.文学理论话语的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大致可在以上四个层面上进行.其中,个人话语的创新是基础,也最关键,其它三个层面的话语创新都要通过个人话语创新来实现.所以,要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文学经验为基础,不断提出和解决中国文学问题,创造中国文论话语,并进而建构中国文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世界文论中取得"中国话语权".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文论教材在文论话语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存在的互动关系,并从文论教材的变化看文论话语的变化,指出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的发展,要保持必要的弹性和张力。
面对"本质主义"文论教学模式的弊端,论文主要论述了"关系主义"文论教学模式的六个基本方面,即关系原则、构架原则、过程原则、系统原则、对话原则、问题原则.关系原则认为知识对象的性质在关系中确定;构架原则认为文学能力的获得依赖于内化而有效的知识结构;过程原则认为知识的真理品质在"过程"中呈现和确证;系统原则认为文学知识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审美和历史的统一;对话原则认为美育方式是以话语实践的性质为依据的多种
戏仿虽然是一种跨时代的、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和文化实践形式,但却在后现代时期却获得了最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话语空间和文化环境,达到了一个空前繁盛的发展阶段.戏仿因其所拥有的双重性、对话性、自反性和狂欢化特质与后现代精神特质之间存在一种深度的契合,因而成为一种能够代表后现代主义文化总体风格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实践方式.本文认为,戏仿所包含几个基本特质-双重性、对话性、自反性和狂欢性,在某种程度上正代表了后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潮流己成不可阻挡之势。但究竟应该怎样从传统中寻找力量和资源,究竟如何“推陈出新”,在理论上却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今古典诗学及其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己从个别“事件之争”到“概念之争”发展到关乎文学全局的“思潮之争”,在此背景下,文艺学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也以理论所特有的方式悄然影响着当下文学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方向。在相关问题上,杜书瀛新著《从诗文评到文艺学》力图超越既
意象是中西方文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当代作家对意象的认识和运用,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刻烙印,亦受西方意象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超越.当代作家阎连科在意象的营造和创新方面有突出的代表性,本文以其小说为例,通过文本分析和解读,探讨其意象的象征型、寓言性和奇异性特点,概括总结其独特的意象种类:动物意象和身体意象,从而说明"意象"在当代小说文本中的承继和嬗变,概括和体味丰赡意象中传达出的深邃寓意
"文本诗学"是一种关注文本客观存在诗性品质的文艺理论形态,但受传统文化影响,"汉语文本诗学"有着不同于西方文本诗学的特殊内涵.文本诗学虽己成为当今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显学,但受固有文化影响,汉语文本诗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汉语文本诗学研究应在充分剖析汉语文本特质基础上,着力探究汉语思维、汉语诗教文化等对文本创构的宏观影响,同时须结合文体体制、言意关系,乃至汉语语音、汉字构形等微观层面细致剖析,其终极目
通过对美国各高校开设的文学理论课程相对比,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科学真理本身是具有历史性的”,清算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应该将文学理论与政治意识形态剥离开来,纠正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文艺学,多维度探讨和发展文艺学学科及相关理论。在学术理性层面探讨理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非政治权威的蛮力与意识形态的绑架。
本文探讨政治书写,无需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抽象地去讨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是深入到政治书写的内涵,探究其文学性存在的价值维度,在此基础上,建构政治书写的文学意义。以文化作为精神旨归,文学中的政治书写就能避免简单的社会学判定而导致其文学意义和诗性精神的丧失。文学中的任何政治内容应转化为文化心理层面的揭示,政治书写才可能变成极富意味的心理的、情感的文学意义。以文化旨归作为文学政治书写的价值提升,是
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审美文化的活态传统,分析了狂欢化的审美空间,探讨了从文本诗学到表演诗学的发展历程,对活态艺术与生态壁龛进行总结,指出当代文艺美学的创新就是走向活态的结论。
本文介绍了文学观念的发生与经典意识的发展,从普遍标准的观念走向后来的传承、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观念,形成了唐宋以后逐渐成熟的文学经典意识。这种经典意识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成熟的主流形态。并分析了文学活动的空间性与多样性,并探讨了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地志学。传统的地志学资源是当代中国文学地志学研究的基础。当代文学地志学研究的意义:建构把杂多、矛盾、分散性纳入关系视野的文论研究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