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常见小畦平播为对照,探讨了春玉米田在不同覆盖条件下的耗水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那种覆盖种植方式,春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与不覆盖是一致的,即总体上呈现前期少、中期多、后期略少的变化趋势.秸杆覆盖和地膜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棵间土壤水分蒸发,总体耗水量有所减少,但不明显.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垄沟种植的水分利用率提高达到显著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覆盖是节水的.地膜覆盖垄背种植虽然能在一定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常见小畦平播为对照,探讨了春玉米田在不同覆盖条件下的耗水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那种覆盖种植方式,春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与不覆盖是一致的,即总体上呈现前期少、中期多、后期略少的变化趋势.秸杆覆盖和地膜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棵间土壤水分蒸发,总体耗水量有所减少,但不明显.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垄沟种植的水分利用率提高达到显著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覆盖是节水的.地膜覆盖垄背种植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蓄土壤水分,但由于垄背较高,土壤水分供应不足,对产量的形成影响较大,较不覆盖减产显著,不适合当地生产水平.因此,针对试验区晋中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垄沟种植不失为提高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云南地方稻种资源6121份为材料,以31个分类、形态及产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取样方案。取样方案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和组内取样方法,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程王分类体系、云南稻作生态区、行政地区和单一性状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有平方根法、对数法、遗传多样性法和简单比例法;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法和聚类法。结果表明:以两种
中国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华南地区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秋季的低温常常对晚稻品种及灿粳杂交稻的正常抽穗、扬和结实造成极大的威胁。会产生障碍型冷害,致使空秕率提高,产量降低。因此,科学地确定耐低温鉴定的实用性指标,无论对于避免障碍型冷害对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保证水稻新组合的大面积安全生产,还是提高选育耐冷性品种的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胚乳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7个特种稻品种及其双列正反杂交F和F种子的Fe、Zn、Mn、P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种矿质元素含量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作用影响,其中,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效应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作用更大,且种子效应中以直接加性效应占主导;P含量则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遗传
本实验选择空间环境诱发的能恢复灿稻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粳稻突变体为测验种与典型灿稻的粳稻杂交F为实验材料,考查亲本,杂种F、单株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发现该突变体与灿稻杂交F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正常,突变体与粳稻杂交F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半不育。由此推测诱变亲本的杂种不育基因类型产生了突变。即至少是负责杂种不育主效亲和基因S诱变成S。此结果不仅丰富了杂种不育基因的诱变理论,而且为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
该文报道了一自然发生的三倍体水稻(Oryza sativa L.)材料(SAR-3)与二倍体(生47)杂交,在F代获得了一个稳定群体。从群体形态表现、农艺性状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三个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F群体确系两个亲本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有重组发生并迅速纯合,因而在形态上和遗传上呈现稳定性。对水稻中出现的这种早代稳定现象的利用途径和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该文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材料的育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Ms和Rf互作控制的。其中,Ms是显性不育基因,Rf是显性上位基因。当两者共同存在时,显性上位基因能够抑制显性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不育表现可育。其不育群体的遗传组成为:Msmsrfrf+msmsrfrf或MsMsrfrf+MsMsRfRf,恢复系基因型 为msmsRfRf。该文进行区别显性核不育恢复性遗传的两种
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主要是以培矮64S为母本配制而成。该不育系株叶型好、配合力高,但生育期偏长,不适合早熟高产组合的选配在晚稻超高产组合的选配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生育期限制。实现两系杂交水稻在超高产和早熟、优质等方面的突破,关键还在于继续培育新的优良不育系,特别是早熟、优质、株叶型好的高配合力光温敏不育系。该文探讨了不同来源的灿型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类型常规品种杂交后代育性与
waxy基因编码结合于淀粉粒上的淀粉合成酶,控制着水稻胚乳等组织中直链淀粉的合成。在根癌农杆菌Ti质粒上构建了含水稻waxy基因5’上游启动区、反义waxy基因片段、GUS基因编码区和NOS基因终止子的融合基因。经根癌农杆菌介导,已将这一融合基因导入水稻品种95-22、95-16、特青和盐恢559等,并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水稻植株。遗传分析显示外源基因可在转化植株中稳定传递。
研究仁用杏林生物量及9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结果表明;仁用杏林(4年)生物量为5.7849t/hm;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N、P、K、Mg的含量叶中最高,Fe、Zn、Cu、Mn的含量吸收根中最高;不同营养元素吸收、存留,利用排序相同,归还排序不同.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采取保护措施的重要前提,本文对我国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特点及在污灌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