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应用1962-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冬季积雪异常年大气环流及整层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特征,发现亚洲中高纬环流经向度的强度和高原南侧南支系统的强度是影响冬季积雪异常的关键因素。而源自阿拉伯海北部,在孟加拉湾转向的暖湿西风水汽输送和源自副热带高压南侧,在南海及中南半岛转向的暖湿东风水汽输送是影响积雪异常的关键路径和关键区。
【机 构】
:
浙江省气象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310017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中国气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1962-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冬季积雪异常年大气环流及整层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特征,发现亚洲中高纬环流经向度的强度和高原南侧南支系统的强度是影响冬季积雪异常的关键因素。而源自阿拉伯海北部,在孟加拉湾转向的暖湿西风水汽输送和源自副热带高压南侧,在南海及中南半岛转向的暖湿东风水汽输送是影响积雪异常的关键路径和关键区。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OAA-16/AMSU-B三水汽通道微波亮温差和GOES-9红外亮温阈值对热带气旋深厚对流云进行检测,同时利用GOES-9可见光、红外、水汽多光谱通道特征对热带气旋云系进行识别,通过一次台风“蒲公英”个例,对热带气旋在微波和光学遥感图像上的深厚对流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和光学遥感资料均能对热带气旋深厚对流云进行有效识别,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识别出的对流云,微波范围较小,光学遥感范围较
本文主要运用NCEP资料对2007年8月5-8日河南省出现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值系统发生发展、副热带高压和东路弱冷空气活动对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条件;物理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了此次区域暴雨具有良好背景场;垂直风场上出现次级环流,对6日豫东强降水起主导作用,将低层水汽输送,并产生强上升运动;暴雨前积聚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为豫东、豫中大暴雨的产生提供良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TMI观测结果的非降水条件下海表温度(SST)反演算法。作为一种半经验统计算法,它以辐射传输方程为基础,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建立SST与TMI亮温之间关系,实现对SST的反演。与地基浮标观测结果的比较表明,二者偏差为0.116K,均方根误差为0.665K。对于不同的风速、风向及天空状态(有无云),二者相关系数均高达0.95以上,偏差大致在0.2K以下,均方根偏差维持在0.65K
卫星遥感在获取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方面相比于地基观测有绝对的优势,而仅能搭载于极轨卫星平台上的主动和被动式微波传感器是目前获取降水空间尺度信息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极轨卫星横向探测宽度的限制,降水云区域往往无法被一条轨道所完全覆盖,因而传统像素计数类方法多造成对降水云水平尺度和地表降水面积的低估。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更为量化的统计方法用作估计区域中降水云的水平尺
介绍了四创公司研制的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其数据处理系统,该雷达采用的单发双收的工作机制,实现对ZH、ZDR、ΦDP、KDP、ρHV(0)以及LDR等参数的探测。这些信息反映了云和降水粒子的范围、大小和运动变化等特征,是研究云和降水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制及其物理过程变化的有效工具。基于该雷达的数据处理处理系统是在利用这些测量参数的基础上,可以实现降水处理和降水粒子相态识别功能,为用
本文采用天气学及动力学方法,对祁连山沿线两次典型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动力机制以及地形特征、增雨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两次过程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表明:切变辐合、低空急流及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祁连山沿线区域性强降水产生的关键,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人工增雨作业为增加祁连山区降水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指出长白山蛟河河谷地带和北京市潮白河——永定河河谷地带的地形具有相同“分水岭+河流谷地”特点,以2005年7月21日蛟河谷地大雷阵雨天气过程和2007年7月31日蛟河谷地暴雨过程为代表个例,分析造成谷地降雨增幅的两种中尺度闭合环流结构:一种是山岳波类型,另一种是南北气流对撞类型。指出了这两种特殊的降水类型是造成河谷地带雨量增幅的原因,指出“分水岭+河流谷地”是降水结构环境,从地形结构环境和降水落区
利用RegCM3模式来研究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的变化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气候模式下垫面覆盖类型参数化方案的改变,主要是湿地覆盖面积的变化,模拟其产生的气候效应,探讨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效应。模式数值模拟1980年和2000年两种近实况下垫面情况下三江源地区15年的气候变化,通过18个气象站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地面积下降,区域气温升高,降水量下降。这种趋势在西部
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模式地形中根据不同方案引入GIS高程资料,对2002年至2006年之间发生在川东的区域暴雨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上游地形对于模拟强降水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本地地形,本地地形对中到大雨之间的降水影响较大。GIS高程的引入,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模式对降雨量的模拟效果,尤其是10mm-50mm之间降水的雨量预报,提高对50mm以上强降水区域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不稳定性,引起
利用NCEP10×10的格点资料,应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06年7月1日20时—2日20时河南中部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下传与中低层位涡扰动相互作用是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320K异常位涡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