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猪附红细胞体(Mycoplasma suis)DnaK样蛋白热休克蛋白A1(heat shock proteins A1,HspA1)定位在猪附红细胞体胞浆及胞膜上,具有表面可接触性(surface accessibility)、ATP酶(ATPase)活性及抗原性,可能参与对宿主红细胞的黏附。为研究猪附红细胞体DnaK 样蛋白HspA1编码基因a1的遗传变异规律,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猪附红
【机 构】
:
吉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中国农业科学院 上海兽医研究所 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出 处】
:
第四届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狂犬病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附红细胞体(Mycoplasma suis)DnaK样蛋白热休克蛋白A1(heat shock proteins A1,HspA1)定位在猪附红细胞体胞浆及胞膜上,具有表面可接触性(surface accessibility)、ATP酶(ATPase)活性及抗原性,可能参与对宿主红细胞的黏附。为研究猪附红细胞体DnaK 样蛋白HspA1编码基因a1的遗传变异规律,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猪附红细胞体a1基因(登录号AM265536)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从上海地区3个屠宰场采集自然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猪血液,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a1基因部分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其他文献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全球平均每年人的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约5万例,死亡1.5万人,57-68%的治愈者留有神经学后遗症.我国是乙脑的高发区,曾一度占世界发病人数的80%.同时,乙脑也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重大疫病之一,主要引起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公猪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人类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我国于1951年将乙脑纳入传染病报告系统,属于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2008年,乙脑纳入我国计划免疫后,乙脑报告病例显著下降,但每年仍有3千例左右,报告的乙脑病例仍以临床诊断病例
日本脑炎病毒(JEV)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我国流行的日本脑炎病毒基因型为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本研究为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的鉴别JEV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的方法,通过对Genebank中登录的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核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分别确定了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基因型特异性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JEV的RT-PCR引物P1/P3和P2/P3,以JEV SA14-1
为掌握云南省蚊媒病毒分布状况,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用金黄地鼠肾细胞(Goldenhamster kidney cell,简称BHK-21)培养法分离病毒,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2010年8月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和瑞丽市采集到蚊虫17种2 149只,其中三带喙库蚊(Culextritaeniorhynchus)1699只,构成比为79.06%;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本研究构建了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PrM ΔE基因与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信号肽序列融合表达真核质粒pVAX-tPA-PrM ΔE,并对构建的DNA疫苗进行了初步免疫试验研究。采用RT-PCR方法和重叠PCR方法分别扩增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PrM ΔE基因和tPA信号肽序列,并分别将其克隆至pMD 19-T载体,经鉴定正确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构建重组质粒pVAX-tPA-P
用狂犬病毒(RV)细胞培养物冻融液及杆状病毒表达的猪瘟病毒(CSFV)E2抗原包被的酶标板,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加1%蛋白胨和5%蔗糖的PBST进行封闭,分别于37℃,4℃贮存7d、14d、30d、90d、180d.然后与相同贮存条件下的常规方法封闭板用ELISA方法检测,比较聚乙二醇对高温条件下RV包被板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PEG能够降低高温条件对原包被板受的损害,延长储存期.
维甲酸诱导基因Ⅰ型(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Ⅰ,RIG-Ⅰ)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特异性的识别并结合病毒的RNA,进而发挥抗病毒效应,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毒感染机体、在细胞内复制增殖时,RIG-Ⅰ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RNA,改变自身构象,与下游接头分子结合,开启信号通路,最终使机体发挥先天性免疫作用。
为了解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蚊虫种类及其携带虫媒病毒特征等,本研究连续两年夏季(2011-2012年)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7个县(市)(武威、张掖、酒泉、兰州、白银、庆阳和金昌)采集蚊虫标本。蚊虫分类鉴定后液氮保存并运送至实验室备检。蚊虫标本研磨后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完成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
2006年,从山东省东明市采集的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中国第一株库蚊黄病毒(Culex Flavivirus,CxFV)SDDM06-11株,该病毒能够引起C6/36细胞病变,不能引起BHK和Vero细胞病变.为进一步开展此类病毒系统生物学研究,首先要准确测定病毒滴度,完成病毒定量.由于C6/36细胞属于半悬浮细胞,传统的含琼脂糖培养基覆盖方法操作难度较大,因此,采用甲基纤维素噬斑法完成病毒滴度测定.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全世界最严重的病毒性脑炎,据WHO报告每年全世界发病约7万例,大约30亿人口生活在乙脑流行地区,而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使乙脑成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乙脑病毒起源于太平洋地区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区,而乙脑主要流行与亚洲大陆地区,因此乙脑病毒是如何从太平洋的岛国传播到亚洲大陆地区,乙脑病毒又如何在整个亚洲大陆地区传播及播散,是否存在特性及规律等不仅是病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