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世界上引起各种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致病菌,也和胃癌、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达50%以上;并且和胃肠外感染疾病也有相关,如肺炎、菌血症、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关等。如果没有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能在胃内定植数十年甚至一生,每个感染者都是幽门螺杆菌传染源,因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很有必要。为了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进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培养、药敏试验技术及耐药性监测研究意义重大。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多种技术,分为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过筛试验包括脲酶试验、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UBT试验、血清抗体、粪便抗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确诊试验只有幽门螺杆菌培养和免疫组化技术。常规病理形态学诊断并不能排除和幽门螺杆菌相似的弯曲菌和其它螺杆菌定植或感染。由于胃内有脲酶阳性的其它细菌存在,UBT和脲酶试验会产生假阳性结果,血清抗体可能反映继往感染,粪便抗原敏感性较差,分子生物学技术要求高,并且这些技术都不能提供可靠的药敏试验结果。幽门螺杆菌培养是这些诊断方法的"金标准"。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最重要的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已发展为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三线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都是三联疗法即PPI+2或3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这些治疗方案根除率只有60~70%。治疗失败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出现了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给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带来困难。如果在治疗中三种抗生素有两种耐药,就决定了治疗失败,所以第三线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推荐以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幽门螺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通过培养技术,不仅能够明确诊断,还能得到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最小抑/杀菌浓度测定(MIC)是区别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的"金标准"。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是参照地区性的耐药模式选择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由于药敏试验方法的缺陷导致不能依据个体药敏结果指导治疗,个体化治疗应该是临床医生首选的治疗方法。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总体上能降低医疗费用,避免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菌株流行,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由于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包括微需氧性、营养复杂性、慢生长性、形态变异性、生长不连续性等,所以至今还没有可靠、有效、敏感性高、同时进行测定抗生素最小抑/杀菌浓度幽门螺杆菌试剂盒。经过17年(1999~2016年)独立性研究,研发的四种试剂盒分别是:谷氏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试剂盒,谷氏幽门螺杆菌鉴定试剂盒,谷氏幽门螺杆菌药敏试剂盒和谷氏幽门螺杆菌保存试剂盒。该组试剂盒在幽门螺杆菌培养、分型、药敏试验取得了巨大突破性进展。该技术已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市人民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进行了开展。该试剂盒具有敏感性高,培养时间短,药敏试验培养18~24小时等优势,值得广泛应用推广,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精准医疗技术的体现。本项目得到了长沙市"3635"计划领军人才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