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揿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4年绵阳市中医医院机关分院顽固性面肌痉挛65例.先于患者眉弓三处(印堂、鱼腰、丝竹空)、面颊四处(地仓、颊车、四白、下关)以及颈枕部三处(翳风、完骨、风池)行小针刀治疗,术后再于眉弓三部及面颊四部运用清铃揿针进行穴位埋针治疗.15天一次,4次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法分析.结果:痊愈14例,显效32
【出 处】
: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揿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4年绵阳市中医医院机关分院顽固性面肌痉挛65例.先于患者眉弓三处(印堂、鱼腰、丝竹空)、面颊四处(地仓、颊车、四白、下关)以及颈枕部三处(翳风、完骨、风池)行小针刀治疗,术后再于眉弓三部及面颊四部运用清铃揿针进行穴位埋针治疗.15天一次,4次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法分析.结果:痊愈14例,显效32例,有效6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小针刀结合揿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效果明显,且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伤寒论》是数千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是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声望最著者.陈氏学术思想:上溯《内经》、《难经》,旁及诸家,于仲景之学尤为致力.主张用“以经解经”,方法研究仲景学说,读《伤寒》与《金匮》要合璧而观;强调阴阳理论,指出《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等,颇多独特见解,治疗以运用经方为显著特点,然亦不排斥经方与时方加减应用.其代表作《读过伤寒
《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一书是展现承淡安伤寒学术的代表著作,该书结合承氏自身临证经验,补充完善了仲景针灸治法,开创了针灸注释《伤寒论》之先河,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辨证施针的理念.本文依据《伤寒论类方》“以方类证”之法,依次归附承氏针灸治疗内容,并以桂枝类方为例,通过联系主证病机,结合脏腑经络,总结承氏类证的主要配穴规律,并探索针灸主方与类方之间的配穴加减原理,深入探究承淡安的针灸治法特色,
三泻心汤类方证虽以气机失常的痞证为主治,但病机各异,必须加以区别,抓住虚实夹杂,湿热并存的主要病机。半夏泻心汤偏于治疗胃气上逆的心下痞;生姜泻心汤适合于胃中水饮停蓄的心下痞;甘草泻心汤重在调中补虚,适于脾胃虚心下痞下利严重者。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胃气虚弱的程度不断加深,药物的组成和剂量也发生差异。医者临证辨八纲辨六经,更需辨方证,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具有定性、定量和实践检验性
桂枝甘草汤为仲景治疗心阳不足之名方,虽仅由桂枝、炙甘草两味药组成,但本方药味固定、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供了立法组方依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桂枝甘草汤和七个桂枝甘草配合他药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仲景运用桂枝甘草组方的特点.
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仲景治疗胸痹的名方,其中瓜蒌开胸结,薤白宣心阳,白酒散痹通阳,引气血环绕周身,使前后之气贯通无碍,胸痹自除。因此临床辩证当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时,白酒一药不可少,可用现代米酒代替。
本文通过对黄连汤的源流发展、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作以回顾与评述,以期对拓展本方研究思路有所裨益.黄连汤方首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连、干姜、人参、桂枝、半夏、大枣、甘草组成,具有清上温下,宣通上下阳气、降逆止痛之功,主治上热下寒证.此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可靠.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典方,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不明显,常常成为首选。在应用炙甘草汤时,可以根据辨证及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运用比较灵活。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心律失常的临床设计不严格,临床研究质量低;动物模型的心律失常在表现上与临床有一定差距。对于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及研究,使炙甘草汤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
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白虎汤“四大症”以降,世皆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作为白虎汤主证.笔者根据对《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提出异议,认为“四大症”应为白虎加人参汤主证,而非白虎汤主证.并且认为造成白虎加人参汤主证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参药性认识的变化,而且吴鞠通时代之人参非张仲景时代之人参.
炙甘草汤对各类心律失常,尤其对房颤、早搏、窦性心动过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西药接近,而在改善伴随症状方面较西药更胜一筹,且未表现出明显毒副作用,患者长期服用的疗效稳定,耐受性好。该方与西药联合运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与非药物治疗方法配合使用亦安全有效。此外,通过对文献的检索,笔者发现心律失常电生理的研究资料不多,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可以从电生理的角度对这一经典名方进行更进
针对目前黄褐斑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等特点,笔者多年来从瘀出发进行辨证论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多与气血相关,主要以血瘀体质为本、致瘀因素为标.病位在肝、肾,病机主要以瘀为主.临证治疗时选用新型揿针以疏肝理气,滋养肝血,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为治法.并且揿针的运用突出了长效针感,减少了患者到医院的就医次数,其临床疗效肯定,故将揿针治疗黄褐斑的临证心得在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