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应用多种气象资料对上海地区2005年6月28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肩动机制足地面切变线和700hPa槽后的冷平流,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给上海地区提供了水汽条件,连续三天的高温使本地积累了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从而满足了暴雨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分析还表明: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预示着系统的进一步加强,云顶温度梯度最大的弧状前沿是灾害性天气的产生
【机 构】
:
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 2000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出 处】
:
第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多种气象资料对上海地区2005年6月28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肩动机制足地面切变线和700hPa槽后的冷平流,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给上海地区提供了水汽条件,连续三天的高温使本地积累了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从而满足了暴雨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分析还表明: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预示着系统的进一步加强,云顶温度梯度最大的弧状前沿是灾害性天气的产生处;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由老雷暴单体前缘的弧状弱回波线与新单体交汇或两条弧状弱回波线的交汇,将起到雷暴得以加强和组织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大气细粒子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最的重要因素,其对大气能见度、气候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在2004年夏季和冬季分别对深圳大气环境中细粒子进行了采集和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季节差异较大,当夏季主导风向来自西南或东南海面时,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冬季主导风向来自北方内陆时,大气环境质量较差;PM25是PM10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夏季和冬季平均分别占PM10的61%和73%,深圳
本文根据太湖流域暴雨、洪水特性,通过历史典型洪水分析,并结合流域防洪规划成果以及流域防洪重点,研究提出太湖流域流域性洪水定义、流域性特大洪水和大洪水的量化指标。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成功,气象部门付出了极大的辛勤劳动,从1997年8月起,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在小洋山岛上建设了气象观测科学试验站,历时近十年的不间断气象观测,获取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填补了该区域气象观测的空白,所做出的分析报告,其严格、科学的结论,为港区工程的立项、建设和港口的运营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采用上海浦东新区实况气象资料、浦东地区MM5数值天气预报资料和浦东电力负荷资料,在对电力负荷自身变化规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自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气象因子的变化预测电力负荷对气象条件的响应。运用MOS法、PP法、前期气象因子与电力负荷逐步回归统计三种方法,预报浦东地区未来24小时逐时电力负荷,并用多元回归集成预报方法改善预报结果。为供
江淮梅雨多数情况下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跨月的,通过利用候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一年各个候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比值的累计频数,确定频率分别为15%和5%的高低阈值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的雨季和梅雨期,将第一个高阈值候定义认为是平均人梅候为35候,最后-个高阈值候认为是平均出梅候为40候,第一个和最后-个高阈值候之间的时间为平均梅雨期.其总降水量为平均梅雨量。若在梅雨期间内出现小于
2006年6月10日受强风暴云团影响,杭州出现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这足继8807号台风之后,给西湖景区带来最严重损失的一次风暴过程。环境场分析发现,风暴云团的生成同前期天气背景关系密切,上冷下暖以及中层干底层相对湿的垂直温湿结构,为对流活动提供了启动能量和水汽供给。利用9日20时杭州探空资料计算全总指数和剧烈天气威胁指数发现,杭州地区前期大气不稳定特征很明显。10日08时随着高空槽过境,500hPa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讯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至90年代都存在着3~4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a和9-10a的周期振荡。台讯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增多现象。汛期梅讯期降水年代际振荡周期有14a、20a,台汛期周期自20a向24a转变。对梅汛期台汛期降水分别做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合成分析,发现嘉兴梅
通过对一次强对流过程天气背景、物理量分析诊断,发现西南暖湿气流致使大气增温增湿和能量的积聚,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利用高频次、高分辨率、小尺度的雷达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像中显现出雷暴的“穹窿”和BWER等结构特征,大气中的暖平流、高低空辐散、辐合场相配合导致垂直运动强烈发展并维持,促成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为了对比宁波地区夏季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选取2004年和2005年该地区夏季出现的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个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回波的发展演变、回波形态及回波产品值等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两类短时暴雨在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及垂直液态水含量等产品有明显差异,而降水产品如OHP,STP估计的雨量值,在这两种天气过程中,均比实况雨量资料偏小,且实况雨量越大,偏差也越大;另
以MM5模式为基础,从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出发形成8个集合成员,建立了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该系统实现从资料收集、资料处理、模式预报到顶报结果处理与产品输出的全自动化,于2005年8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运行稳定可靠。对系统8~10月的运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系统对降水的总体预报效果尚可,其中对量级小的降水的总体预报效果更好,集合预报产品尤其是概率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系统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