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7日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来源 :200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2003年7月26日~7月27日发生在塘沽的一次暴雨过程,采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输出资料,应用位涡理论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基本反射率产品对冷空气从东北南压造成的塘沽地区的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其他文献
利用武汉多普勒雷达、自动气象站以及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发生在江汉平原一鄂东北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分析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共有4个中尺度风暴,风暴A对应的流场为东、西、南三个方向的汇合流场,在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生命史达10小时之久;风暴B、C、D是与中尺度低涡有关的三个相互联系的风暴,生命史均为3 h左右。
对2003年6月25日南昌特大暴雨的环流形势、部分物理量作初步成因分析,并在不同初始边界条件下分析其模拟结果,力图对模式改进和预报特大暴雨的着眼点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
本文对2003年9月20日出现在福建中南部的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分析表明,远距离转向北上的“彩云”台风对暴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组织和促进作用,它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促使了地形性低压的发展和西风带低槽的加深,加强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侵;台风西侧外流下沉气流向西的流出气流加强了中尺度低涡的低层气流流入,并与暴雨区的上升气流构成次级环流,加强了对流云团的发展。冷空气的南侵对暴雨的发生起了关键的触发作用。
2003年4月17日,山东省济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春季暴雨过程。卫星云图表明它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两次连续发展造成的。天气分析显示,这次4月中旬黄河流域MCC的发生条件和MCC多发期的盛夏7、8月份相同,也产生在大尺度的暖脊中,并且有西南风低空急流向MCC发生区输送暖湿空气。这种条件的出现是和该年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相关联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和强对流型风暴相似,在MCC的前沿也存
本文将江苏省2003年梅汛期的暴雨日和非暴雨日作为对象,利用T213客观分析资料,从天气学、热力学、动力学三方面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特征。发现虽然所选样本都处在梅汛期中,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却有各自不同的天气形势、热力参数、动力因子,不仅其场量有着本质区别,所计算的物理量因子也符号相反。这说明如果在日常预报中引入各种物理量参数,对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大有好处。
2003年5月16~17日,福建省中部、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大暴雨过程。本文通过天气图、雨量、GMS IR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等资料,对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作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每一次暴雨过程是由几个中尺度暴雨组成,而每一个中尺度暴雨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造成的;大尺度水汽、动力条件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中尺度暴雨常出现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附近或其移动方向一侧的等值
大暴雨在本站发生的概率并不大,其突发性、区域性及相对集中性的特点又往往使预报服务与防汛工作陷入被动。本文就2000年及2003年发生的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从物理量诊断来看,大暴雨的产生必然具备高能、高湿及强上升运动,其值相比暴雨过程有一个巨大的增幅。而从形势场分析来看,触发两次大暴雨的关键系统是500 hPa一个加深低槽的东移和低层切变南压,同时200 hPa高空急流大风核的东移以及低空西
本文通过对2003年6月22~23日青岛地区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分析发现,高低空环流的配合,低空急流的建立为该暴雨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水汽输送条件,一些物理量和螺旋度指标的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指示意义,低层螺旋度等值线密集区与水汽输送区相对应,暴雨落区主要位于低层螺旋度等值线密集区的附近。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自动观测站等资料,对2003年8月22日夜间到23日凌晨,辽宁南部出现的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前期11号台风倒槽与副高后部之间的偏南急流携带了大量的能量和水汽北上,当低空和地面有中尺度系统生成并发展时,触发了暴雨、局地大暴雨的发生。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结合前期各种气象要素的演变,从环流背景等不同方面,对2003年10月l0日鞍山市秋季罕见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前倾槽是产生此次暴雨的主要系统;西风槽云系东移与低空西南气流相交处,源源不断产生的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另外,来自西伯利亚较强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为这场暴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