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高尔夫球项目中切杆和推杆占球杆数近三分之一,竞技比赛使用频率高,成绩贡献率大,技术特点和打法多,有"金推银切"之重要性描述;依照国际奥委会高尔夫球项目各国家参赛名单规则,冯珊珊与朴仁妃代表各自国家出征奥运的几率高,且二人在2016里约奥运会取得铜牌和金牌;朴仁妃与冯珊珊年龄、身高、体重、球龄、转职业时间较相近,研究二人切推杆技术动作特征,更好做到"知己知彼";冯珊珊在两项技术上优化和改善的空间较大,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冯珊珊作为国家队重点成员,对其竞技能力和专项技术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基于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奥运备战的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视频资料的收集:通过网络收集2016-2018赛季世界女子职业巡回赛比赛视频;比赛现场(别克LPGA锦标赛、蓝湾大师赛)获取冯珊珊和朴仁妃切杆和推杆视频。(2)视频资料的解析:采用运动技术分析软件Dartfish进行解析,对比分析二人切推杆技术。三个方面对切推杆技术进行阐释:一是动作节奏,即切推技术表现出的时间特征;二是挥杆平面和推杆轨迹,即切杆技术表现出的空间位置特征和推杆技术表现的轨迹变化;三是身体姿态,即切推杆技术表现过程中身体随动作时相阶段变化的特征。(3)通过LPGA官方网站(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获取冯珊珊与朴仁妃个人及参赛基本情况,同时选取2008-2018赛季标ON率、每洞平均推杆数、每轮平均推杆数、沙坑救球率、每轮平均杆数共5项竞技参数,分析二人竞技水平。(4)选取相关参数和视频资料解析数据采用EXCEL2010办公软件进行统计汇总,`X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r表示相关系数。研究结果:(1)切杆部分:(1)冯珊珊与朴仁妃区间码数上下杆时间比平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2.11±0.58和2.46±1.10,冯珊珊上杆时间与区间码数存在高度正相关(r=0.88),朴仁妃上杆时间与区间码数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中等相关r=0.78),二人下杆时间与区间码数无相关性;(2)二人准备姿势存在差别,冯珊珊前倾较朴仁妃更多,朴仁妃屈膝较冯珊珊更多,冯珊珊引杆多以手臂力量为主,朴仁妃髋肩转动为主,左膝关节内扣较冯珊珊更明显,直至上杆达到顶点,二人上杆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冯珊珊上杆高度低于右肩,朴仁妃上杆高度高于右肩,且左膝屈膝程度朴仁妃更为明显,呈现"陡立式"上杆顶点姿态,髋部向右侧转动较大,下杆启动朴仁妃左膝关节空间位置变化极为明显,其髋部侧移和转动较冯珊珊更多,其蹬转侧移表现较为突出,击球前阶段杆头延迟释放朴仁妃与冯珊珊身体姿态朴仁妃髋部向左侧旋转程度较冯珊珊更大。(2)推杆部分:(1)通过统计不同码数推杆用时的变化,可以整体反映球员推杆技术表现特征,朴仁妃后推用时较冯珊珊更多,但是停顿时间却低于冯珊珊,停顿阶段为后推与前推的过渡阶段,在推杆技术中起到一个节奏衔接的作用,推击阶段朴仁妃用时较冯珊珊更少,所以整个前推阶段朴仁妃耗时较少,击送阶段二人用时差异性较小。(2)后推阶段冯珊珊肩部带动腕部移动较朴仁妃更少,同时冯珊珊后推阶段伴有屈腕动作,前推阶段朴仁妃推击和击送阶段双手位置平移更为明显。(3)竞技水平:朴仁妃标ON率曲线图起伏变化较冯珊珊更大,2017-2018赛季二人标ON率开始趋于相近,冯珊珊相比朴仁妃此方面的优势也逐渐不明显;沙坑救球率冯珊珊2016-2018赛季沙坑救球率呈现上升趋势,二人2018赛季结束沙坑救球率趋于相近;冯珊珊每洞平均杆数为1.802杆,朴仁妃为1.745杆,冯珊珊每轮平均推杆数为30.152杆,朴仁妃为28.838杆;2018赛季二人每轮平均杆数均趋于增加,本赛季二人世界排名均不同程度有所下降。研究结论:(1)冯姗姗切杆节奏较朴仁妃更快,朴仁妃节奏表现的标准偏差程度较高,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节奏感冯珊珊更强,朴仁妃的动作变化性较大,针对这一点,冯珊珊可以从改善准备姿势和球位状态入手,建立不同切杆模式,实现更多的技术呈现的可能性,以便适应不同难度的切杆击球。(2)朴仁妃的推杆节奏具有"慢后快前"的特征,冯珊珊则表现为"后前快慢变化不明显"的特征;朴仁妃推杆特点体现的是一种对前推阶段距离感的控制,最直观的一个特点:双手位置变化左右距离比约为1:2;朴仁妃后推顶点和推送结束时刻球杆与垂直方向夹角保持较好,其腕部控制和动作的整体性更好,冯珊珊在此方面可加强和优化。(3)沙坑救球率和标ON率是其竞技状态保持基本水平的前提,每轮平均杆数变化与整体竞技表现存在一定的关系;冯珊珊每洞和每轮平均推杆数有趋于向好的态势,特别是每轮平均推杆数下降趋势明显,提高3-5码推球成功率是取得更好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