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综合分析了观测和理论成果,认为阵雨是积云宏观特征动力场与相拌的云微观水凝物场相互作用下粒子群又运行又增长的产物.依此观点,用Euler-Lagrange相结合的三维模式研究了雷雨云式的积云中降水大粒子的集中、积累和下泻过程,给出了新的阵雨形成机制:①降水性积云与雹云有着相似的动力结构,也可存在阵雨型"穴道",它位于主上升气流区旁(前)侧水平气流近于零的"零域"下边;②在"穴道"入口区有利于小粒子的
【机 构】
:
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100089 大气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分析了观测和理论成果,认为阵雨是积云宏观特征动力场与相拌的云微观水凝物场相互作用下粒子群又运行又增长的产物.依此观点,用Euler-Lagrange相结合的三维模式研究了雷雨云式的积云中降水大粒子的集中、积累和下泻过程,给出了新的阵雨形成机制:①降水性积云与雹云有着相似的动力结构,也可存在阵雨型"穴道",它位于主上升气流区旁(前)侧水平气流近于零的"零域"下边;②在"穴道"入口区有利于小粒子的集中、存留和长大,且逐步长大逐步进入"穴道","穴道"的出口区已越过主上升轴,大粒子群从这里下泻;③阵雨形成过程是:小粒子群先到阵雨"穴道"集中(粒子数)、长大(粒子尺度)和积累(总量),积累区的位置先在"穴道"上边侧形成,随粒子群的尺度变大再逐步向主上升气流区扩展,并在主上升气流区后边侧下泻,构成贯穿"穴道"的阵雨"生产线",等等.这些新的结果不仅与自然阵雨现象符合,而且澄清了与阵雨形成有关的云中水物质积累和下泻中的一些动力学疑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2003年6~8月夏季在西藏那曲野外闪电观测资料以及相关气象资料的分析,探讨了闪电活动与环境气象参量的关系,发现青藏高原地区雷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和各种气象要素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本文通过对规模化地开展烤烟防雹前后烤烟遭受冰雹灾害损失情况对比,应用时间系列分析、区域对比分析及局部个例分析等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烤烟人工防雹效益进行了评估,计算出了符合实际的烤烟防雹效益值.
本文根据1999-2003年的资料分析了湖南省柘溪水库库区自然云和地面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库区及集水流域主要降水过程的年际分布很不均匀.柘溪水库降水量的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区对应主汛期和秋季多雨期,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月降水蒸发差相对较小,甚至出现负值,自然降水少,蒸发量大,水汽多,是充分利用人工增雨手段,有效拦截,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大好时机.
本文对贵州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降雹日数的地区分布、降雹日数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降雹天气的日变化、冰雹天气的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等进行了论述.
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资料的基本数据产品,经过计算得到丰富的雷达二次产品,并结合1:400万的全国地理信息数据,研制了将研究的雷达成果融入天气雷达数据实时处理系统中,使多普勒雷达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系统不但能自动将体扫资料处理成多普雷达的PPI、CAPPI、ETPPI、CR、VIL、RHI和VCS等多种产品.而且应用其产品建立了预警模型,开发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预警、指挥业务化系统,实现了实时
本文研究了一种方法,解决了综合利用雷达、卫星、数值模式产品和探空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资料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自动选择可播区域.该方法使用分块法,把整个区域分解为若干正方形小块,形成小块矩阵.通过处理不同分辨率资料,使之与一定小块之间建立相关,利用这些资料综合判断小块可播性.然后把小块矩阵看作一个稀疏矩阵,采用正交链表存储方式,使用相邻搜索算法,自动找出所有可播区域.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方法的
在防雹(增雨)工作中,我们先后了解了"累积带"模型和超级单体模型."累积带"模型强调了上升气流在冰雹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雹胚可以在累积后形成和并冻过程增长,但是由于该模型未能给出雹云的三维流场结构,宏、微观相互作用的物理图象也很模糊.而超级单体模型强调云的上升气流侧边的悬挂回波处,才能形成冰雹胚,一些符合条件的可以再次进入主上升气流区增长成冰雹,这个模型中,雹胚和成雹分别在两处进行,而粒子从一处向另
本文从陕西人影部门行业背景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出发,应用ASP+SQLServer2000数据技库术建立基于B/S模式的人影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其技术特点、功能优势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说明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业务化建设中的前景.
本文对应用火箭人工影响积雨云消雨试验进行了论述.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于2005年6月7日在北京市气象局北约70km延庆县辛庄堡人工防雹炮点,发射含有AgI的火箭16枚进行人工影响积雨云消雨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消雨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人工防雹工作概况,我国人工防雹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天气雷达技术,防雹火箭研制,雹云物理和防雹原理,存在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