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7年8月26日-27日,第二届数字媒体研究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和《现代传播》杂志社主办,由《全球传媒学刊》杂志社协办的本届年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及亚太研究所所长冯应谦教授主持.继2016年第一届年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新视野”主题讨论之后,本届年会以“赛博文化与数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月26日-27日,第二届数字媒体研究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和《现代传播》杂志社主办,由《全球传媒学刊》杂志社协办的本届年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及亚太研究所所长冯应谦教授主持.继2016年第一届年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新视野”主题讨论之后,本届年会以“赛博文化与数字人文”(Cyber Culture and Digital Humanities)为主题,与会专家和学者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深入交流和讨论.本届年会共包含“主题演讲”“专题论坛”“圆桌会议”三个板块.
其他文献
栏目策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的栏目设置实践,表明设置特色栏目有助于凸显学科特色和办刊宗旨,有利于编辑选题策划;而执行主编制度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特色栏目的策划组稿和质量把控工作.所有这些均有助于打造期刊品牌栏目,从而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作为目前仍处于影响力较低水平的代表性新创办英文期刊,《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英文版)的开放获取实践表明,开放获取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期刊的显示度和可获得性,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期刊文章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扩大了读者群,并使得该期刊基本具备读者群国际化的特征.进一步说明开放获取能够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办刊实践为例,从求实创新、吸纳优质稿源,精益求精、严把出版质量关,孜孜不倦、加强“合力”推广3个层面探讨了编辑的“工匠”精神是期刊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期刊编辑应该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精髓,倡导“工匠”精神,努力做新时代的学术型编辑,助推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后备军和目前高校学报的重要作者群,其科学素养的培育离不开高校学报的支持;同时,扶持其成长也是高校学报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以研究生作者撰写的论文为切入点,就编审流程中的初审、复审、终审以及稿件的清样校4个主要环节对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指导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年的工作实践做出具体诠释.
结合《食用菌学报》的编辑实践,从向作者约稿、编辑初审、选择审稿专家、编辑加工4个方面,阐述编辑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提高编辑创新能力的途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科技期刊编辑的沟通工作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作者、审稿专家、编委和同事等各种关系,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与之保持联络,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主动沟通,善于沟通,这是编辑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期刊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顺畅的保障.
检索分析“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简称F5000平台)”中真菌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从一个学科发展的角度评估“F5000”平台的建设.本文以“真菌”为检索词,在“F5000”平台中检索了从2012-2015年发表的全部真菌学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这些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2007-2012年均有大量优秀论文入选“F5000”平台;共检索出真菌学领域研究论文144篇,其中被
近年来开放存取期刊成本低、传播广、获取便捷等特性,受到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关注,而对其期刊的质量评价也成为了受众所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同行评议法、引文分析法、网络计量法、综合评价法为例,对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述评,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评价体系中的不足,并提出今后应根据读者实际需求,确立评价目标,从而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作为源头和发起者,作者在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首先对作者所承担的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出版过程中编辑应注意的地方.进一步说明作者在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既承担责任,也享有权利.作为一种权利,作者因发表作品而获得声誉,并得到相应报酬;作为一种责任,作者应认真遵守国家相关法规,遵循学术道德和写作规范.出版过程中,编辑在关注作者责任的同时,也应切实维护作者的权利,促进期刊良性
“在快速移动中实现掌控”催生了AR技术。一方面,AR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调取虚拟界面,获取信息,交互操作;另一方面,AR意味着用奇幻碎片点缀枯燥现实,让平淡无趣的现实世界熠熠生辉起来。与VR不同,AR是对现实的标注、改动,而非对现实的隔绝、取代。VR打算让人们进入一个完整、封闭的世界,鼓励人们沉浸其中,而AR是碎片化的,必须在不断移动中与之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