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的横断面调查,探究20-60岁的健康男性跑者在足弓形态、足踝功能和踝周表面肌电激活程度方面的特征,以及长距离跑后各组足弓形态、足踝功能和踝周表面肌电变化的差异,通过观察以上指标在不同年龄段跑者的变化情况,以期获得一组20-60岁范围内与年龄相关的跑者足踝功能以及跑后足踝疲劳数据。以此分析长距离跑后年龄对足踝部位抗疲劳能力的影响,为不同年龄段的跑者提供跑步训练和损伤预防的科学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对照实验法。选取63名20-60岁健康男性跑者并分为四组:A组(20-29岁,14人)、B组(30-39岁,17人)、C组(40-49岁,16人)和D组(50-60岁,16人)。进行跑前测试、田径场20km跑和跑后测试。跑前测试包括身高、体重测试,跑后测试包括主观疲劳等级量表测试,其他跑前和跑后测试内容和顺序均一样,为优势腿的足部姿势指数(Foot Posture Index,FPI)、标准舟骨高度(Normalized Navicular Height,NNH)、踝关节活动度(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踝关节周围等长肌力(背屈、内翻、外翻)和3-3.3m/s跑步速度下的踝周表面肌电测试,包括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并记录20km跑的配速并记录跑后的主观感觉疲劳等级(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研究结果:(1)20km跑前足弓形态指标FPI和NNH四组两两比较发现,A组FPI高于B、C、D组(P<0.05),D组NNH高于A组(P0.05)。20km跑步之后各组足弓形态均发生变化,呈现FPI升高,NNH下降趋势,C组FPI相比于跑前显著升高(P<0.05),D组FPI相比于跑前出现非常显著升高(P<0.01),NNH相比于跑前显著下降(P0.05)。协方差分析后D组FPI高于B组,NNH低于B组(P<0.05);(2)跑前,四组的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跑后D组的踝关节主动和被动背屈活动度下降(P<0.05)。协方差分析后D组主动内翻和背屈活动度小于C组(P<0.05);(3)跑前,D组内翻等长肌力小于C组(P0.05),跑后四组背屈和内翻肌力均下降(P<0.05),D组的外翻肌力也出现下降(P<0.05);(4)跑前,D组预激活期胫骨前肌RMS小于A组(P<0.05),跑后D组预激活期和支撑期的胫骨前肌MPF显著下降(P<0.05),协方差分析后,D组预激活期和支撑期胫骨前肌RMS小于C组(P<0.05),A组支撑期胫骨前肌RMS小于C组(P<0.05);(5)20km跑,D组20km的平均配速比A组和B组(P<0.05)低,RPE随年龄增长变高,D组显著高于A组(P<0.01)、B组和C组(P<0.05)。研究结论:(1)20km跑后,20-60岁健康男性跑者均出现足弓疲劳形变的趋势;30-40岁跑者足弓抗疲劳形变的能力最强,5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跑者更容易产生足弓的疲劳形变;(2)随年龄增加,跑者踝关节活动度并没有发生显著下降,这和跑者群体活动量较大有关,抵消了与年龄有关的关节灵活性的下降。20km跑后,5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跑者,出现踝关节主动和被动背屈活动度下降的情况,这可能和踝关节胫骨前肌的疲劳有关;(3)40-49岁之前随年龄增长,踝关节内翻和外翻肌力增长,这可能和本研究群体随年龄增长周跑量的增加有关,但是跑量的增加依旧无法抵消50岁之后踝周肌力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踝内翻肌力的下降。20km跑负荷下,5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跑步人群踝背屈、内翻和外翻肌力的维持能力较差,30-39岁跑者踝外翻肌力的维持能力较强;(4)20km跑负荷下,40-49岁跑者胫骨前肌抗疲劳能力相对较强,50-60岁跑者胫骨前肌会出现明显的疲劳,需要针对性加强胫骨前肌训练;(5)30-39岁跑者20km跑的运动表现最好,这可能和足弓抗疲劳形变能力较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