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测定生理载荷下正中矢状面的腰椎椎体间屈伸运动中心及横断面的腰椎椎体间左右旋转中心,为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的改进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方法:招募40-60岁健康志愿者10名,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FIS)和MRI相结合技术,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下,从受试者腰椎MRI获取每一节段腰椎脊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真实重现出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
【机 构】
:
天津医院脊柱外科 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骨科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定生理载荷下正中矢状面的腰椎椎体间屈伸运动中心及横断面的腰椎椎体间左右旋转中心,为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的改进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方法:招募40-60岁健康志愿者10名,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FIS)和MRI相结合技术,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下,从受试者腰椎MRI获取每一节段腰椎脊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真实重现出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利用三维坐标系分别计算出生理载荷下正中矢状面上腰椎椎体间屈伸运动中心点,及横断面上腰椎椎体间左右旋转中心点。
结果:在矢状面上L23椎体中心点运动范围为0.3±0.3mm,骨性椎管中心点运动范围为2.5±1.7 mm,棘突尖部运动范围为7.5±3.2 mm;L34椎体中心点运动范围为0.6+0.3 mm,骨性椎管中心点运动范围为2.3±1.1 mm,棘突尖部运动范围为7.3+3.6 mm。在横断面上L23椎体中心点运动范围为0.7+0.4 mm,骨性椎管中心点运动范围为1.1±1.0 mm,棘突尖部运动范围为1.6+0.9 mm;L34椎体中心点运动范围为1.0+0.9 mm,骨性椎管中心点运动范围为1.4±1.3 mm,棘突尖部运动范围为2.3±1.6 mm。经过线性拟合计算获得正中矢状面上腰椎椎体间(L23、L34)屈伸运动中心在椎体中轴后5 mm(相当于椎体后三分之一部位),横断面上腰椎椎体间(L23、L34)左右旋转中心在椎体前方约30 mm(L23为35.1 mm,L34为32.2 mm))。
结论:正常人体在生理载荷条件下,正中矢状面上腰椎椎体间(L23,L34)屈伸运动中心在椎体后三分之一部位:而横断面上腰椎椎体间(L23,L34)左右旋转中心在椎体前方约30mm。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腰椎作为人体躯干的承重骨架结构,其在旋转时,不只是承载脊柱本身,而需要承载整个躯干重量,人体为了维持其在旋转运动时整个身体的平衡,其旋转中心必然处于躯干的中心,而非腰椎自身的中心。我们认为这一研究结果有可能带来TDR设计的改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DF)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导向手柄引导下运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46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按Jensen修改后的Evans胃折分类法,Ⅲ型16例、Ⅳ19型例、Ⅴ型11例),术后在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10.2个月(8~20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5周
目的:尝试不进行植骨,单纯通过外固定架进行加压、牵开、再加压的方法治疗长管状骨非感染性不愈合。方法:对5例长管状骨非感染性不愈合(4例股骨,1例胫腓骨),通过带延长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架,先对不愈合端加压并维持2周,然后以1mm/d的速度、分4次进行的频率逐渐牵开10-14mm。维持2周后再以1mm/天,分4次进行的速度和频率进行短缩,直到使不愈合端加压。通过X线评价不愈合端的成骨情况。如果成骨反应活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51~76岁,平均62.3岁。病程为10个月~7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术前Cobbs角24°±10.2°,腰椎前突角22.6°±11.2°,C7铅垂线(C7
目的:通过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钉术式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术式固定治疗A型(AO分类)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患者平均年龄40.5岁(20~60岁),按骨折类型分为A1型、A3型两组,其中A1型组单节段固定35例,双节段固定26例;A3型组单节段固定41例,双节段固定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
目的:对伴有邻近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脱出组织进行成分分析,探讨其与椎间盘脱出组织发生自发性吸收的相关性;并同时对临床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腰椎间盘脱出病例共85例,男52例,女33例,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其中,保守治疗含Modic改变者15例,保守治疗无Modic改变者15例:手术治疗含Modic改变者20例,手术治疗无Modic改变者35例。所有病人均经过临床分析,X
目的:研究颈椎屈曲性脊髓病的临床和动态磁共振影像特征。方法:临床诊断颈椎屈曲性脊髓病或平山病的患者30例,行颈椎中立位及屈曲位磁共振扫描,观察颈段硬膜囊和脊髓的动态变化,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及与影像学征象的关系。无颈椎病史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行颈椎中立位及屈曲位磁共振扫描。结果:1)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为青少年发病,男性29例,女性1例,单侧上肢发病20例,不对称双侧上肢发病10例,30
目的:为减小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置钉的危险避免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适当应用自行设计的经横突-椎体固定术这一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技术,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53例脊柱侧凸患者行术前CT扫描,观测椎弓根形态变化及椎体旋转程度,对过窄或变形严重的椎弓根行经横突-椎体内固定,观察使用效果。结果:术前CT扫描发现,侧凸病人椎弓根横径及形态都有不同程度变化,其中86个胸椎弓根过细或变形严重不适合经
目的:评估Bjure公式在大角度脊柱侧凸中运用的有效性,探讨其适用的Cobb角范围。方法:本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77名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所有病人年龄位于11-24岁之间,平均15.77±3.02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66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站立位身高、臂长,摄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记录Cobb角(测量方法为Cobb法)。术前术后
目的:发明椎体扩张器进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基本恢复丢失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减少骨水泥渗漏。方法:根据胸腰椎椎弓根解剖测量矢径与横径比约2:1的特点,设计出长方形椎体扩张器。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共治疗55例58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T11 2椎,T12 19椎,L1 18椎,L2 12椎,L3 5椎,L4 2椎。结果: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19.5±3.0)mm
目的:回顾性研究了我院2003-2008年间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48例重度僵硬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比较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重度僵硬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站立前后位胸主弯Cobb角大于70°和柔韧度小于30%者为筛选对像,共有4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22例为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主要为2005年10月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