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设计了3种含有Nb、Mo、Sn、Al、Zr元素的钛合金:Ti-3Al-2Zr-3Nb、Ti-3Al-2Zr-3Sn和Ti-3Al-2Zr-3Sn-1Mo,并研究了室温和低温下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结果表明,Ti-3Al-2Zr-3Nb和Ti-3Al-2Zr-3Sn-1Mo的微观组织对退火温度不敏感,退火温度升高到900℃,晶粒仍比较细小.3种钛合金低温下(-196℃)屈服强度明显增加,塑性仍与室温下
【机 构】
:
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9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陕西 西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了3种含有Nb、Mo、Sn、Al、Zr元素的钛合金:Ti-3Al-2Zr-3Nb、Ti-3Al-2Zr-3Sn和Ti-3Al-2Zr-3Sn-1Mo,并研究了室温和低温下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结果表明,Ti-3Al-2Zr-3Nb和Ti-3Al-2Zr-3Sn-1Mo的微观组织对退火温度不敏感,退火温度升高到900℃,晶粒仍比较细小.3种钛合金低温下(-196℃)屈服强度明显增加,塑性仍与室温下的相当.冲击韧性随着温度的降低明显降低.Ti-3Al-2Zr-3Nb合金的冲击韧性高于其他两种钛合金,强度、塑性/韧性匹配最好.低温下钛合金的变形过程中激发了孪生,补充了低温下滑移不易开动的不足,使钛合金低温下仍具有高的塑性。
其他文献
对传统单半径、双半径圆弧芯模进行优化设计,提出采用阿基米得螺旋线作为牛角芯模中心线的设计方法,并且基于商用有限元软件MSC/Superform开发平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类型芯模模型的应力-应变以及壁厚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阿基米得螺旋中心线模型能够得到很好的壁厚均匀性,壁厚减薄率控制在7.3%左右,达到管件标准中的壁厚均匀性指标.
对7715D高温钛合金进行了950~1040 ℃热模拟及板材热轧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温度和轧制道次可以成功热轧出厚5mm的板材,同时对板材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轧制后的板材组织均匀细小,性能优异.
研究了TA15管材冷轧制变形量、退火制度等对管材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合金可实现2次热处理之间40%左右冷轧变形量,中间坯料和成品热处理制度为:800~850 ℃/1~2 h,AC,由此工艺可得到组织均匀、强塑性配比较好的管材,制品尺寸精确、表面质量良好.
讨论了大型平板类钛叶片铸件采用石墨机加铸型、分散引入式底注浇注系统、平板底面设计反变形量、采用热等静压技术消除铸件内部孔洞等铸造工艺特点及设计原则.叶片铸件外轮廓尺寸为1721 mm×805 mm×380 mm,单件质量300 kg.分析了铸件易产生变形、浇不满、气孔、缩孔缺陷的工艺难点,通过对叶片的铸造工艺研究,制造出符合技术要求的优质产品.
采用EBSD方法研究了TA15合金单筋热挤压成形过程中的织构演变规律.TA15合金分别在850、925、960 ℃温度下进行单筋正向热挤压变形,变形速率采用0.3和0.1 mm/s,压下量取80%、60%、40%.对不同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变形量下的试样进行织构分析.研究发现,在TA15钛合金原始试样中存在着{1012}织构;单筋正向热挤压后的TA15钛合金中存在α相织构,并且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大,
研究Φ300mmTA150合金棒材的锻造方法和工艺参数对棒材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锻造方法(取消镦-拔工艺)和优化工艺参数,可得到满足标准要求的棒材,该工艺更适于批量化生产的锻造工艺.
电子束冷床熔炼技术(EBCHM),由于其特有的除杂效果和可大量回收残料的特点,正逐渐成为生产高质量钛及钛合金锭坯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乌克兰国家电子束冷床炉熔炼技术的发展现状.
通过TEM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了Ti-22Al-26Nb-0.5Si(at%)合金中硅化物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基体的取向关系.实验结果表明,Ti-22Al-26Nb-0.5Si(at%)合金中的硅主要是固溶在基体中,少量的硅以硅化物的形式存在.硅化物具有Ti6Si3(SⅡ型)结构,但其成分的构成近似(Ti,Nb)4,(Al,Si).单相组织中硅化物存在于B2相内部.双相组织中硅化物主要存在于α2相和B2
采用电子探针研究了同晶型β稳定元素Mo、Ta在高温钛合金Ti-60A典型显微组织(等轴组织、双态组织和片层组织)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元素含量的增加,各相中Mo和Ta的含量逐渐增加,但在各相中的分配比例不同:在β转变组织(βT)中含量偏高,在初生α相(αp)中含量偏低,其中Mo的分配不均匀程度比Ta明显的多.等轴组织α相中Mo、Ta的含量稍高于双态组织的αp相,而双态组织βT中Mo、Ta的含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Ti-75钛合金厚板显微组织和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变点温度以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强度和塑性基本变化不大,冲击韧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890℃时,达到最高,然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略有下降;当退火温度超过相变点时,强度升高,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在相交点以下温度退火时,退火温度主要影响组织中初生α相的含量,即初生α相数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当在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