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办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目前针对盗窃犯罪既未遂认定标准问题中存在的几种学说,并对其逐个评析。提出了以失控说作为盗窃犯罪既未遂认定标准的观点,并通过犯罪未遂理论和盗窃犯罪特殊形态阐述加以论证。
【机 构】
: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
【出 处】
: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办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目前针对盗窃犯罪既未遂认定标准问题中存在的几种学说,并对其逐个评析。提出了以失控说作为盗窃犯罪既未遂认定标准的观点,并通过犯罪未遂理论和盗窃犯罪特殊形态阐述加以论证。
其他文献
刑事和解不诉制度,是在解读西方刑事和解制度、反思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既体现西为中用,又具有中国特色。其具体内涵是指被害人与加害人在检察官主持下,通过加害人向被害人认罪悔过,征求被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之后,由检察院做出相对不起诉决定。这样,既体现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理念,又体现出不起诉制度的司法特点,对于保护被害人和加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随着对被害人权益的关注和恢复性司法的兴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赔偿--被害人谅解”在刑事纠纷的解决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法律结果上通常表现为对加害人刑事惩罚的轻缓。本文分析刑事赔偿--谅解工作的利弊所在,并从适用范围、条件及程序控制三个方面对提出完善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发挥该项工作制度的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近几年来,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协商性司法的改革思路推动下,世界各国刑事司法领域纷纷出现各种排除审判主体参与的刑事案件解决方式,和解不诉、认罪协商等旨在提高司法效率的审前程序分流改革举措也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广泛的认可。我国公诉案件和解制度本身尚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笔者认为,从寻求法律监督工作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点角度,对公诉案件和解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整体研究,在公诉权运行机制中建立一种司法机关主导的刑事
刑事司法制度应当与社会背景相融合做出相应调整,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寻求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模式,使刑事政策的选择多元化,以实现司法程序效益的最大化。制定和规范刑事和解制度,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同时也顺应现代司法改革的方向。
我国刑法第64条规定对赃物应当予以追缴,而善意取得制度作为民法中传统而重要的理论更在我国物权法中做出了明确规定,由此涉及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案件追赃工作中发现赃物被善意第三人有偿取得时应否向第三人追缴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善意取得及赃物追缴概念、法理基础、我国法律规定进行研究、归纳的基础上,探索一套统一、合理的执法机关解决上述追赃问题的工作机制,以期达到利益的平衡,规范的统一,维护我国司法制度权威
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政策中,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实践中也在探索对刑事被害人(主要针对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或其家属进行物质上的补偿)进行司法救助。然而,被害人在遭受财物损失而又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情况下,其利益又该如何保护呢?本文中,作者论述了尽快推进财产利益处理机制的重要性,对刑事审判中财产利益处理机制的建立提出中长期规划,提出应建立罪犯违法所得司法追缴联动机制和被害人财产利益补
本文就刑事案件中的赃物追缴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阐述,比较分析了善意取得制度在刑罚与民法中的特征、价值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并根据国内外法律中规定的不同之处就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就国内民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刑事法律规范中对于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国外关于赃物追缴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并从立法角度及制度设计方面就建立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本文阐述了对违法所得的追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追缴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介绍了对违法所得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应满足的条件,并对追缴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盗窃罪的既遂、未遂的认定,容易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和评析学说上犯罪既、未遂的概念、各种盗窃罪既遂未遂的标准等,在此基础上主张采用“控制说”作为盗窃罪既遂、未遂的判断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需综合考虑财物性质、形状等因素进行认定。进而,区分财物是否特定、有形物或是无形物等情况,对于司法上如何认定盗窃罪的既遂或者未遂展开具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