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双循环"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冰雪产业供给现状,探讨存在问题,为提高冰雪产业有效供给和加速冰雪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使用天眼查平台调查冰雪产业供给情况,截止2021年3月共计收集在营业企业6804家(包括分公司)。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分析数据;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法,提出存在问题和治理对策。研究结果:1)我国冰雪产业的供给现状:(1)冰雪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经营风险较高。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从2014年(457家)开始呈爆发式增长,比2013年(255家)增长202家,增长率为79.21%。2017年冰雪运动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上涨至1070家,2018、2019年冰雪运动相关企业均超过1000家。虽然受疫情影响,2020年冰雪运动相关企业注册数量(993)有所回落,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虽然我国冰雪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但是经营风险依然很高,注销和吊销共2572家,占比27.2%。其中注销率较高的省份为云南省(53.9%)、广西(52.9%)、江西省(51.6%);注销率较低的省份为西藏(5.6%)、甘肃(11.0%)、河北(13.6%)。(2)冰雪产业结构趋于均衡,区域特色日趋鲜明。目前,我国冰雪产业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结构,涵盖了冰雪装备设备制造业(532家)、冰雪装备设备销售业(3820家)、冰雪场馆建设与运营业(601家)、冰雪培训服务业(915家)、冰雪赛事策划业(373家)、冰雪旅游业(189家)和冰雪投资业(433家)等行业。并且,各省市的区域特色也日趋鲜明,随着城市群冰雪产业布局的调整,各省市逐渐打造优势冰雪产业,核心产业链的培育也开始悄然起步。其中,"冰雪+旅游"以东三省传统冰雪旅游(60.7%),内蒙古、河北、新疆新兴冰雪旅游(20.0%)为主;"冰雪+装备"以广东(26.8%)、河北(15.5%)、浙江(15.0%)为主;"冰雪+教育"以广东(19.4%)、北京(16.4%)、吉林(10.4%)、山东(10.4%)为主。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冰雪产业供给的供给困境:(1)缺少实力较强、全国范围影响力的企业。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看,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目前,我国主要依靠产业政策支持冰雪运动产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但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更应该强调竞争政策的作用。国内大循环强调"开放、流动、竞争",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产业资源的合理流动,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目前来看,冰雪产业缺少实力较强、全国范围影响力的企业,开设分公司的企业仅为139家。冰雪产业仍处在资源为主的发展阶段,开放性、流动性欠缺,缺少资本、技术、商业模式等竞争态势。(2)冰雪产业制造业供给量、质总体不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于冰雪产业而言更是需要进一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但是,目前我国冰雪产业制造业供给量、质总体不高。我国的冰雪产业以冰雪装备设备销售业为主,制造业企业较少,共计532家企业。生产滑雪板企业83家,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共计31家,占全国的37.3%%;具有造雪、压雪、以及制冷设备制造仅为35家,注册资本1千万以上的企业仅为11家,其中河北省6家;辽宁省2家;广东、黑龙江、山东各有1家。其余为生产冰球围栏、滑雪网、水冰球、冰球杆冰雪运动器材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企业。(3)冰雪培训服务业分布不均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要满足不成系统的、初步的滑雪体验性消费人群的需求,更要培育具有"运动技能和习惯"的高水平冰雪运动爱好者,增加冰雪运动消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但是,目前我国冰雪培训服务业企业为915家,分布极不均衡,不利冰雪市场的全面培育。其中北京122家(13.3%)、广东121家(13.2%)、河北97家(10.6%)、吉林66家(7.2%)、辽宁56家(6.1%)、黑龙江49家(5.3%),这6地共计511家(55.7%)集中了全国一多半的培训企业,而云南仅为2家企业。研究结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冰雪产业必须加快自身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首先,以竞争政策为主,加快推进冰雪产业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跨境流通的自由化、便利化。其次,注重技术创新,提高冰雪产业链水平,增强冰雪产业链韧性,尤其制造业更需要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再次,以冰雪培训服务业为突破口,完善需求侧改革,培育多元冰雪运动消费习惯,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促进冰雪产业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