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良好机遇下,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滑雪市场增速"第一梯队"成员,滑雪场馆、人均消费、冰雪制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宛如按下加速键,"冰山雪地"此刻犹如"金山银山",同时随着"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山东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逐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不论是大众冰雪、冰雪竞技、冰雪场馆、冰雪经济以及冰雪组组织厉兵秣马,遍地开花。冰雪体育产业如何适当转型满足高层次、高质量的冰雪运动需求成为山东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基本目标。目前,关于山东省冰雪体育产业研究还只是经验总结与概念整个阶段,理论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冰雪体育产业实体化发展。鉴此,本文旨在探讨山东省体育产业现实发展逻辑,希冀在实地走访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转型路径,为山东省乃至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冰雪体育产业逻辑通路、大众冰雪、冰雪竞技、冰雪场地以及冰雪组织等相关领域文献系统梳理,凝练出科学研究问题,并通过实地走访与案例分析的方法,挖掘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转型桎梏与理论通路,提出一条较为适宜的高质量转型道路。研究结果:山东省冰雪产业果实"竞相开放"。第一,大众冰雪运动如火如荼。山东省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作为冰雪运动"龙头",其项目包罗万象,致力于打造精品项目及赛事IP。冰雪节与冰雪欢乐汇等活动为齐鲁大地冰雪运动裹上了妖娆的银装。"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等冰雪进校园形式深化了体教融合战略。莱芜雪野、淄博冰上大本营等场馆群保障大众冰雪参与。第二,冰雪竞技潜力无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目前奥运集训人员达90多名,非奥项目也已近60人。冰雪协会绘制冰雪竞技新蓝图。山东省冰雪运动协会已将赛事组织、运动员及裁判员培育、冰雪产业发展、国际性冰雪赛事打造、场地开放以及冰雪运动平台搭建等方面纳入未来规划。第三,冰雪场地遍地开花。山东省冰雪运动场地建设形成了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冬夏两季各具特色的冰上雪上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已有滑雪、滑冰场地60座和15座,面积达到了353.14万平方米,单日最大容量10.91万人。第四,冰雪经济化雪成金。权威数据显示,山东省冰雪产业涉及造雪制冰设备、冰雪器材装备、雪地摩托车、自行车等业态,器材装备制造企业已达30余家并形成产业集聚区,产业辐射带动力足,动能强。冰雪+旅游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成为山东冰雪产业的响亮口号。山东省冰雪运动的现实羁绊与严峻挑战。第一,冰雪产品与服务供给侧改革不足。冰雪场地基础设备不完善,据统计发现全省高级滑雪场仅有4座(<10%)、高级滑道仅17条(12.98%)、标准冰场仅3座。竞赛娱乐项目以传统冰雪趣味性项目居多,缺乏如越野滑雪等表演性项目。冰雪培训缺乏专业稳定、经验丰富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无法匹配冰雪运动实际需求。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占比过低以及项目内容单一三方面。第二,市场主体不成熟与行业融合不彻底。市场方面主要表现为为规模小、营销理念方式落后、竞争力弱以及品牌打造欠缺等,行业融合方面调研发现相关业态资源缺乏布局与规划,宣传不足与部门协同不畅并存。第四,人才缺失与消费潜力亟待挖掘。山东省冰雪文化相对薄弱,市场不强,项目本身的高要求等因素叠加造成了山东东冰雪产业人才短板。据调查山东省冰雪消费仍以一次性消费为主,各项滑雪消费指标仍处于较低水准,冰雪运动人口渗透率较低。研究结论:第一,体育场地设施保驾护航。扩大冰雪运动场地供给,优化场地结构,科学规划并有效开发冰雪体育场地,加大体旅融合效率,例如开展滑草、滑沙、轮滑等极限运动,充分发挥旅游正外部性同使实现场地多功能利用。打造体旅结合的冰雪强省。第二,冰雪体育产业增长极提升产业竞争力。持续优化冰雪体育产业结构,着力发挥当前山东省冰雪制造业集群优势,切实培育一批核心冰雪用品企业,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冰雪服务业发展,借助龙头企业优势,鼓励社会资本注入,资源共享建设一批诸如冰雪运动特色小镇的冰雪体育产业综合服务体。第三,建立冰雪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社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开展多渠道、融合强的冰雪体育产业管理、培训、市场营销以及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机制。注重理论教育与实地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职业素质认证相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第四,持续优化冰雪体育产业市场环境。加大政府扶持,持续推广"政府补贴+商户优惠"的冰雪惠民政策。政府打造冰雪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产业要素与产业资源的协调联动。进一步规范冰雪体育市场行为,发挥行业协会指导与监管作用,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