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锻炼行为是如何内化为个体幸福感的?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衡量自己行动结果与内外环境之间发生关系的一种心理体验,其发生分为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是即刻的感受即幸福感的情绪成分,这种体验是是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知觉系统进化出识别安全、有益于生存的环境与自身生理线索所致;而另一种属于认知评估的结果即生活满意度,当个体在身体资源、社会资源和心理资源上的变化时,个体感到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或预期自己能够得到满足,就会有生活满意体验。因此,体育锻炼促进幸福体验可能是个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或过后,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内外部感知与认知,从而获得内心和谐的体验。为此,本研究探讨两个内容:1)基于Ekkekakis关于中等运动强度带来愉悦体验与否与通气无氧阈这一内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的理论,考察身体活动强度对主观情绪体验的影响。采用3×6双因素被试内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其中因素1为锻炼强度,分为三个水平:等于通气无氧阈所相对应的摄氧量强度(以后简称VT)以及低于、高于通气无氧阈所相对应摄氧量20%的强度;因素2为锻炼持续时间(15分钟),按观测时间点分为六个水平,分别为Warn-up5、Run3、Run6、Run9、Run12和Run15分钟;因变量为The Feeling Scale(FS)测得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分值为正,消极情绪分值为负。12名被试(年龄23.32±2.11岁)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强度的运动过程中,被试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在=VT和>VT强度的运动过程中,不同时间观测点情绪体验差异显著(F=4.864,P<.05;F=28.035,P<.01),两种强度运动分别在第12分钟和第3分钟时,被试开始体验到消极情绪体验;2)基于基本需要理论,探讨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自尊三个变量的中介效应,考察了体育锻炼行为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的路径。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天津市内抽取了研究样本912个(老年人占24.1%、中年34.2%、青年人占41.7%),数据分析采用采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显著相关(β=.32,P<.01;β=.11,P<.01),而老年人自我效能与锻炼频次、锻炼强度和集体形式的锻炼显著相关(β=.31,P<.01;β=.24,P<.01;β=0.45,P<.01;),社会支持与集体形式的锻炼显著相关(β=.25,P<.05);中年人生活满意度与自尊显著相关(β=-.24,P<.05),中年人的自尊与锻炼时长和频次显著相关(β=-.17,P<.01;β=-.11,P<.05);青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自我效能显著相关(β=.22,P<.01),其自我效能与锻炼频次及单独形式的锻炼显著相关(β=.18,P<.05;β=.13,P<.05)。研究结果说明基于进化心理学的机制假设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