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来源 :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中青年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1986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暴露于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 m的颗粒物质(PM2.5)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伤,并伴随凋亡、自噬等生物过程的发生,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探讨在细胞水平, PM2.5暴露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自噬等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将状态良好的HBE细胞种入六孔板,当细胞密度达到50%至70%时分组进行染毒:阴性对照组(正常DMEM培养基培养),阳性对照组(含500nmol/ml雷帕霉素和10 μ mol/ml氯喹的DMEM培养基培养),PM2.5颗粒染毒组(DMEM培养基中PM2.5浓度分别为25 μ g/ml、50 μ g/ml、100 μ g/ml、250μ g/ml).染毒24小时后提取各组细胞总蛋白,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LC3B、Atg7、p62的表达,同时收集各组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进行检测.
其他文献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许多疾病发生息息相关,而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是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s)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上的甲基转移至胞嘧啶核苷酸的5位碳原子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异常、DNA损伤修复、基因组不稳定性,遗传性状的改变相关.除了肿
会议
目的:目前在镉致癌作用机制研究方面有氧化应激、信号通路改变、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金属硫蛋白缺乏等假说,但这些遗传学假说还不能完全阐明镉的毒性机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特别是DNA甲基化调控机制在镉毒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探讨基因组DNA甲基化在镉致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镉致16HBE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用5 μ M氯化镉(CdCl2)处理细胞,染毒时间为24小时,每周染毒1次;细胞处理3-4周
会议
目的: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s,PM)潜在影响人群骨骼发育和骨骼健康.黑碳(Black Carbon),作为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的多个器官存在损伤作用,但是对骨骼系统的影响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黑碳颗粒物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分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且体外诱导分化成骨,联合RT-PCR以及组织染色等方法评价黑碳对MS
会议
目的:研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中5-脂氧合酶(5-LOX)对4-氨基联苯(4-ABP)所致氧化应激及DNA甲基化状态改变的作用,为5-LOX介导外源化学物氧化活化的机制和4-氨基联苯致癌机制提供新的依据,并验证RNA干扰技术对5-LOX作用的抑制效果。方法: 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5-LOX基因沉默细胞(5-LOXshRNA-HBE)稳定株中ALOX5基因表达水平;以不同浓度4-ABP(0、5
会议
目的:多氯联苯(PCBs)是重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显示,PCBs与人群糖尿病、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有关.PCBs有206种同系物,但不同类型的PCBs与糖尿病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人群血清PCBs的含量与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试图评价和筛选与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更为显著的PCBs类型,为该物质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纳入苏北、苏中部分社区居民1758人,
会议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苯并(a)芘对大鼠肝脏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变化规律,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研究苯并(a)芘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橄榄油)、低剂量组(1mg/kg)、中剂量组(2.5mg/kg)、高剂量组(6.25mg/kg),经腹腔注射染毒,每天1次,每周连续注射5天,连续3周.取大鼠肝脏组织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
会议
目的:探讨lncRNA在PM2.5急性染毒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及功能作用.方法:采集广州市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并做成分分析,以不同剂量及不同时间急性染毒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通过lncRNA表达谱芯片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NAi方法验证所筛选的差异基因的功能作用.结果: PM2.
会议
目的: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和职业毒物,其在毒性敏感性方面存在种属差异,但在毒理学常用模式动物小鼠中是否存在品系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常用近交系品系小鼠C57BL/6 (B6)和129X1/SvJ (129)对急性砷毒性易感性和砷代谢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砷的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材料和方法: 采用鼠龄8-12周的雄性B6和129小鼠(体重20-25克),随机将动物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6小时处
目的:在前期纳米二氧化钛对RAW264.7细胞miRNAs表达谱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与纳米二氧化钛毒性密切相关的miR-29b开展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方法 应用100 μ g/ml 21nm纳米二氧化钛对RAW264.7细胞染毒后,运用qRT-PCR检测miR-29b的表达量,和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DIANA-mirPath对miR-29b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经转染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