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对话教学:新谈话型对话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GW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对话概念的丰富性和深邃性,对话教学也呈现多种样态,不同类型的对话教学都有其优点与不足,都有其契合的教育情境和理念。新谈话型对话教学是最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对话教学类型,它认为对话教学具有关系性、持续性、情感性以及批判反思性等特征。
其他文献
应然的学术权威的铸就,不仅在于学术权威能够分别与“忠、恕”、学术合一,最关键的是能够实现“忠、恕”与学术合一。学术权威的“忠”是体现在其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成就上;学术权威的“恕”是体现在其能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养包容其他学术观点,创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实然的学术权威的形成由于只畸形的依赖其学术成就,没有达成学术与“忠”、“恕”合一,才致使学术功利、学术霸权、学术不端等困境丛生。要化解学术
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对教育的知识需求及其生产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知识的需求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勇敢走进知识的需求,分析需求来源的多样化,然后果断走出知识的需求,并进而提出了教育的知识生产方式的若干原则和途径。
研究教育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教育学者的使命。但对教育问题本身的判定则需有理论前提的支撑。文章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立场出发,对何为教育问题,当前对教育问题研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等都作了回答。提出教育问题即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是为教育主体所意识,并源于教育主体的教育观与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确立“教育意识”、“中国意识”和“研究意识”。
国民政府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建立专门编审机构与组织,审查方式确立为国家审定制,力求出版机构多元化,取缔“不良”教科书,内容强调民族性,编制补充读物以丰富学习材料。这些措施可以追溯到召开于1928年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的相关主张,许多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对中国研究者近些年的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综述,着重从逻辑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及其结果三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地划分,发现我国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上存在两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深化理论探索,明晰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机制,二是丰富有效的估计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现实。
“新社会本位”教育试图改进当前学校教育中弥漫的个人主义、竞争至上、能力至上氛围,试图在学校建构一种公平的社会秩序,倡导建立在关爱和尊重基础上的合作,以合作代替竞争。“新社会本位”突显了自由的意义:在知识教育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思想的自由、求知的自由;在道德教育上,强调没有规则就没有理性,没有对话就没有规则,培养学生对基本道德法则的敬畏,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
通过对优质高中学校文化概述的认识,阐述了对建设标准的优质高中物质文化育人体系、高尚的优质高中精神文化育人体系及规范的优质高中制度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其取得了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遭遇困境与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有其问题的特殊性,比如课程设计的“城市化”倾向、师资的不足、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问题,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增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建立长效教师发展机制,合理有效的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建立多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等对策,以其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社会共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在社会共生的视野下,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有利于推进学校变革、恢复家校联盟、创建文明社区。本文以一所中学为例,回顾该校发展的历程,由共生关系断裂的曾经,到共生关系的形成、维持、演化,携手共生是创获智慧的过程,也是陶熔文明的积淀。
把现有课堂秩序分类为传统课堂秩序和现代课堂秩序。课堂秩序承担着教育的意义,理解课堂秩序的“育人”意义是变革中忽略的一种价值;在两种秩序下,师生之间由于时间性、主体间性导致相互理解的困难;课堂秩序变革应在“作为方法论的理解”和“作为意识的理解”基础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