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汉唐时期产前焦虑症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r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唐文献中虽未提及"产前焦虑症"这一病症名,但人们已认识到焦虑对胎产的影响.本文就当时引起产前焦虑症的原因和所采取的调节方法讲行探讨.研究认为,无论是因妊娠所致的身体不适,或对胎儿的性别、健康、外貌、命运等方面的担忧,抑或是对分娩的恐惧,都能导致产前焦虑症。虽然有些调节方法在今人看来属迷信、荒诞之举,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之下,至少对孕妇产妇焦虑心理提供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缓解孕妇产妇焦虑情绪的功效。
其他文献
笔者对针灸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晋唐时期,一扶法被用于针灸临床取穴。无论是葛洪还是孙思邈,虽强调运用一夫法,但并没说“一夫”应是三寸。将“一夫”法定为三寸是今天的教材和国家标准。历版《针灸学》教材皆将一夫方法基本统一为:“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四横指为一夫,合3寸,”。结合相关实验结果,笔者指出教材所授“一夫”测量法是不能完全代替骨度分寸法用于临床的
民国教育系统拒绝接纳中医的理由之一是中医不"科学",当时所谓的不科学主要是指知识系统杂乱,缺乏学科分化.因此后来各地兴办中医学校,就注意参考西医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也催生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医教材.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办于1924年,是近代历时较长的中医学校之一。其主要的讲义编写时间集中在1920、30年代,种类非常丰富。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的教材,被称为“内容丰富精确,实为现代知书不
《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学的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医药的发展基石.本文梳理目前国内外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透过英译本探讨《黄帝内经》在海内外的传播现状.通过对国内外《黄帝内经》英译本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区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译者背景不同。国内外译本由于译者不同,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朱明是中医临床医生,罗希文是中医文献研究领域专家,吴氏父子既为中医师,
在中医古籍中,歌赋类著作广泛见于医经、诊法、本草、针灸、方书及临床各科医书中,其因押韵流畅、易于记诵的特点而对中医学的启蒙与普及起到过重要作用.文中谨对五种现存的宋代《伤寒论》歌赋类著作的著述体例与主要理论渊源进行梳理.主要涉及《伤寒括要》、《伤寒百证歌》、《类证伤寒活人书括》、《伤寒百问歌》、《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两宋是理学的兴起阶段,理学的一个目的是把儒家深奥的思想通俗化、可行化,使之成为大家
元代"新安海宁医学"吴瑞所著《日用本草》,然吴瑞是否为新安医药学家,各家说法不一.笔者经研究认为,吴瑞具体生卒之年不详,其后代定居徽州行医,本人是否归里而又返徽,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原籍武昌而寄籍徽州,更传世于徽州而蔚然形成世家医学,这是不争的事实,故今既可将其归属湖北医家,又可归为新安医家,所撰《日用本草》为其新安后裔传而为用,视之为新安医籍并无不妥。《日用本草》8卷(1329),系从《
秦霖熙在正史和野史中皆无传,其生平只能从同时代的文人文集中看出一二.本文主要介绍秦霖熙生平事迹和医学活动两方面.秦霖熙,字春帆。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人。据秦霖熙自己所上履历所言,秦霖熙应该出生于公元1842年。秦霖熙人生非常具有戏剧性,本可以成为甘肃历史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后一个状元,最后却也同历代同仁一样与状元失之交臂.自此秦霖熙转而潜心医学,终成一代名医.秦霖熙善长内科、外科和儿科,从事医业有着非常
目前对于癥瘕病证的认识基本一致:对癥瘕是以腹部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有异常出血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属积聚范畴.然无论是癥瘕的含义,还是其病证范围,自其产生至今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对汉以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探索癥瘕病证的渊源.在现存医学文献中,《内经》最早确立“瘕”之名称,并记载有多种“瘕”证。“癥”和“癥瘕”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癥病”和“癥瘕”病证名
在目前通行的中医教材中,对唐以前(-907)有关淋病用方的探讨较少.而从唐以前的文献记载来看,相关淋病方的数量却并不少,其组方构成与后世淋病方也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能从方剂史的角度,更清晰地了解唐以前淋病用方的变化发展以及其与后世方的关系.本文从唐以前淋病内服方的文献记载入手,对唐以前淋病方的用药特点、组方形式等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在魏晋至隋唐的淋病内服方中,选用滑利清热之性的药物,这与淋病
《妇人规》为明代医家张景岳所撰,是《景岳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景岳在《妇人规·(瘕)瘕类》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辨治(瘕)瘕时的思想,其思辨过程、治法对于现代临床治疗癥瘕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癥"作为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并治》中有言:"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挤上者,为癥痼害."在《黄帝内经》中对"瘕"就分别有疝瘕、虑瘕、瘕聚、石瘕等不同地描述
蔡涵清先生生卒年月不详,曾任河北省国医分馆代理馆长、天津市进化国医馆主任,著有《研医笔记按》1部,该书乃蔡涵清先生数十年来研读医学著作的感悟,集中代表了他对中医学的毕生研究成果.蔡涵清先生十分推崇“中气之动,循常达变”。其理论核心在于人体中焦元气的状态,抓住中焦元气运动的规律性,即可以了解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在治法中蔡涵清先生尤为强调补泻治法的区别。在临证治法的选择方面,蔡涵清先生重视中焦脾胃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