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窑装烧工艺的发展演变--兼谈黄堡窑与越窑、汝窑及高丽青瓷的关系

来源 :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烧工艺是瓷器生产的重要环节,技术含量密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瓷器的生产质量.装烧方式又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窑场的工艺特色.所以通过对窑场装烧方式的分析,能够了解其大致工艺水平,并通过不同窑场装烧方式的比较,可排列其工艺上的亲疏远近关系.装烧工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装烧用具,即匣钵、支烧具和垫烧具等的种类和造型;其次是指产品在窑炉内的摆放方式.一般来说,装烧用具决定着产品的摆放方式,产品上留下的痕迹以及粘烧废品等是研究装烧工艺的重要线索.黄堡窑的晚唐五代是工艺巨变的关键时期,从一个兼烧黑瓷、白瓷、青瓷以及各种彩瓷的窑场逐渐发展成了著名的青瓷窑场,而此期装烧方式也是窑场历史上最丰富多变的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装烧工艺的分析比较,了解其发展内外因素及对外影响,总体把握窑场工艺技术传播交流的状况.
其他文献
严关窑位于桂林市以北约50km的兴安县严关乡,它出现在两宋之间至宋末元初,由于元军攻破严关关隘,桂林城陷,严关窑就此停烧.其产品以各式碗、盏、盘为主,也有少量壶、瓶、罐、砚、香炉等,其釉色大多是月白色,也有酱色、乳白、天青、天蓝色,未见有铜红釉斑,其中乳浊花釉瓷器尤其引人注目,该类瓷器在窑内烧制过程中其花釉自然流淌,并与底釉相互浸润,利用底釉与花釉的色差及其两色釉的不均匀熔合,形成千变万化的花釉,
应用新视野、新方法研究汝瓷的型、釉、胎、纹片、气泡、玛瑙亮点.选择不同阳光及特殊方法,拍摄汝瓷所呈现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宝光奇彩.这些隐含着神秘的天空,奇特的自然,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的宝光奇彩可称为北宋名瓷"汝瓷的奇与绝".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汝官瓷会出现惊人的奇景壮观",并且"汝窑纹片在不同光源下,产生(活)的迎光效应",由于"汝官窑的釉色、质感、斜开片及土蚀斑的形成原因"和"
宋代定窑白瓷在中国及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其原料精良,制作工艺精细,胎壁多很薄,瓷胎匀净细腻,白度很高,深受市场欢迎,对其他地区制瓷业尤其是白瓷生产有很大的影响[3~5].各地窑场多有生产定窑风格的产品,观台磁州窑即其一例.磁州窑制瓷原料以当地大青土为主,含铁等杂质较多,产品一般胎体较厚,白度不高,胎色发灰,夹杂有较多杂质[6],这些缺点在白瓷产品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因而在施釉前一般需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烧于唐末和北宋初年,盛于北宋中晚期,在金、元年代又有新的发展.故有唐钧、宋钧和元钧之称谓.宋钧的历史渊源来自河南省禹县唐代的小白峪窑的所谓花瓷--在褐色的釉上有类似钧釉的月白、天青等乳浊斑的瓷器[1].在此基础上,经过陶工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终于使钧窑发展成为我国宋代名窑,并为北宋王朝烧制宫庭用品.钧瓷生产原料多是就地取材,有一定范围的配方,烧制温度和窑炉气氛常有波
南宋叶寘的中有"汝窑为魁"之说.由于汝瓷在历史上烧造的时间很短,烧成的青瓷质量上乘,产量有限,到南宋时期已是"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自1987年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发现汝窑遗址以来,到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6次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挖掘,发现了汝官窑遗址中心烧造区.到目前为止,尽管考古学界关于汝窑的性质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汝官窑遗址在宝丰清凉寺已属定论[2,3].关于北宋官窑,一直是一个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的陶器生产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已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在东汉晚期出现成熟的瓷器以前,陶质器皿在我国古代居民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陶器生产因而也成为我国古代,尤其是史前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在考古发现中,陶器是史前遗址和墓葬中出土最多、最重要的遗物,这不仅表现在出土的陶器数量多,种类丰富、齐全,同时还表现在陶器最能够代表和反映着某
关于唐青花的研究与探讨,长期以来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而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然而,由于实物标本的数量极为有限,又没有发现其确切的窑口,致使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尽管如此,在学术界还是有许多前辈及有识之士,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有不少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出版发表[1],不仅为我们研究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开拓了思路,而且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唐三彩
自唐三彩的发现以来,在西安地区的唐墓和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的唐三彩,其中长安本地出产的唐三彩的鉴别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出土的唐三彩(残片)种类有限,而在墓葬或建筑遗址中出土的唐三彩种类丰富,特别是出土有大型唐三彩俑的窑址到现在尚未发现.唐三彩系统全面的科学分析也进行的不够.近期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整理的长安礼泉坊唐三彩窑址[1]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
随着广东省高速公路的建设,近年发现了不少古代的人类活动遗址[1].在2003年9至12月,对广东河(河源)梅(梅州)高速公路施工范围内荷树排工地的抢救发掘,一个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时期的大型人类活动遗址被发现,遗址主要为墓葬、灰坑及房屋柱洞.荷树排遗址距离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城约20km,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陶器、石器、玉器,生活器皿、生产工具、兵器等一应俱全.特别是出土的镞、矛、环、纺轮等磨制石器
达州窑址是1991年四川达县文管所文物普查时首先发现[1].其后于1993年由四川省考古所、达县文管所共同进行了田野试掘,出土物极为丰富,其窑炉是半倒焰式的馒头窑,与重庆涂山窑的窑炉极似.笔者为把拙作内容更全面详实,便于1999年3月与西南师大唐昌朴教授参观了发掘出土物,在当地市县级文管所所长马辛辛、任超俗的支持协助下,再次进行了调查,一同到达川市复兴乡瓷碗铺窑址地.窑址位于复兴乡南面的两路村,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