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ability and long term trend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China Seas derived from a newly merg

来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e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variables to measure climate change.Variations in SST provide a source of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for climate fluctuations on timescales of seasons and longer.However,the seasonal and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marginal seas,such as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Bay known as an inland sea in the China Seas,are not well understood.This is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uncertainties and sparse sampling at these reg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ST products which were widely used in climate studies worldwide,such as ICOADS SST,HadISST1,ERSSTv3.
其他文献
预报因子选取和预报模型构建是短期气候预测的两大难点.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应用国家气候中心的74项大气环流资料,进行重要性评价,筛选前6个重要因子作为预报因子,对西安9到11月份秋季降水量进行等级预报.结果显示,随机森林在处理大数据集以及建立大气环流因子和降水量遥相关关系时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模拟效果也相对较好,同时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出降水量等级划分方法上还有待商榷,本文只是粗略地将降水量划分为
全球农田面积~1300Mha,分布范围极广,涵盖多种气候,土壤,种植制度,施肥,灌溉,耕作条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因为受到人为管理措施(施肥,灌溉,耕作等)的影响而显著不同于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其固碳能力显著.农田SOC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与粮食产量一般有正相关关系,健康、肥沃的土壤能够使粮食高产、稳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果管理措施得当,全球农田土壤固碳潜力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观测资料及同化技术产生的大气再分析产品已是气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资料,这些再分析产品能提供空间、时间分布均匀、精度高、动力上协调的大气状况估计.但与之相应的海洋状况估计尚处于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海洋观测资料的缺乏,及海洋资料同化技术发展尚不成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多家机构能业务化产生全球海洋状况估计产品,并且这些产品在气候诊断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如何评价这些产品仍然是一
GPS/INS组合导航卫星失锁时,只有INS数据用于导航,而INS误差时间累积特性使卫星信号显著降低长时间失锁时的导航精度.为了GPS采样率低,定位精度易受多路径、钟差以及大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采样率高,缺点是误差随时提高长时间失锁时的导航精度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辅助卡尔曼滤波
地表温度(以下简称LST)综合反映了大气和植被、土壤等因素能量交换状况,是冻土分布模型和一些寒区陆面过程模式的上边界条件,也对多年冻土分布制图和活动层厚度估算有重要意义.为了检验ERA-Interim LST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本文综合比较了青藏高原69个海拔2000m以上气象站1981-2013年ERA-Interim LST和每个气象站观测LST的偏差及其分布状况.结果表明,ERA-Int
基于中国沿海GNSS业务化观测系统2009~2013年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在统一基准下分析了环渤海区域13个验潮站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环渤海区域验潮站的高程时间序列具有半年、一年、两年等变化周期;地壳垂直形变趋势以上升为主,其中辽东半岛东港、老虎滩和鲅鱼圈验潮站的平均上升速率0.57mm/a,辽东湾西侧葫芦岛、芷锚湾和秦皇岛验潮站的年均上升量约0.37mm,山东半岛北部龙口、蓬莱、芝罘岛和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通过考察冬季各月气温之间的联系将11月和12月划分为前冬,次年的1月至3月划分为后冬,并利用160站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依赖于季节的EOF (S-EOF)分解对近62年来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各自的年际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应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前两个EOF模态
城市大规模土地扩张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和城市人为热源排放的增加,叠加在主要由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上,使得城市地区更易发生极端气象灾害.本文定量研究了近20 年京津冀城市扩张对于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并模拟了白色屋顶对城市群高温热浪的减缓效应.结果表明:新的城市扩张导致京津冀城市群高温热浪的强度增强、范围扩大,城市平均温度增加约0.60℃,这主要是由潜热通量减小造成的;并且由于城市
2012年“7·21”暴雨洪水已经过去两年了,作为“96·8”后的又一次较大暴雨洪水,有必要进行分析、总结.本文对工程控制较小的大清河北支“7·21”暴雨洪水从暴雨过程、特性,洪水的形成和洪量进行回顾,并对断面的行洪能力及河道沿程损失进行分析,“7·21”暴雨洪水降雨时间短,强度大,洪水陡涨陡落,洪峰流量较大,部分河段洪峰流量位于历史亚军,但在河道行洪能力可控范围内,“7·21”前期土壤含水量少,
云是天气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云的种类和形态,综合反映了大气中正在进行的动力、热力过程.多光谱卫星图像揭示了不同类型云的云顶光谱特性,为卫星云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应用MTSAT-2的多光谱静止卫星图像信息,结合CloudSat云廓线雷达的云分类产品,进行了全天时云分类的试验研究.首先概述了气象卫星MTSAT-2和云探测卫星CloudSat的观测仪器、运行方式、工作参数和数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