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矿田铀矿化岩石磁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中,铀元素通常以+6价化合物或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在还原环境下被还原为难溶的+4价化合物沉淀并富集成矿.因此铀矿形成过程与含铀热液和周围岩石的氧还原作用密切相关,铀矿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其周围处于氧化——还原交接的体系之中,并由此引起了铀矿成岩环境的物理性质变化.这种氧化还原环境可能是由烃类渗漏、还原气体上升或碳化植物等因素形成的地球化学障所导致,最终形成了"交点"型铀矿、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等多种类型的铀矿床.广东下庄铀矿,其矿床形成受到花岗岩硅化破碎带与富含铁矿物的辉绿岩脉控制,即呈现出所谓“交点型”矿床特征。基于铁磁性矿物的这一指示特征,为了更好地表征“交点型”铀矿床的物质来源和变质机制,本文首次对广东下庄地区铀矿石及其围岩花岗岩、辉绿岩脉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与辉绿岩脉围岩样品相比,含矿样品的剩磁更低,但其剩磁高于花岗岩围岩;其次,含矿样品具有较两种围岩更大的矫顽力,而且其磁学性质相比围岩变化性也更大,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交点处岩石发生的强烈接触变质作用;最后,剩磁研究显示含矿样品的剩磁与感磁比(Q 值)相对围岩更大,这也意味着在分析“交点型”铀矿床的地球物理异常时,需要考虑剩磁的贡献。总体上讲,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将为“交点型”铀矿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也将对矿区磁法勘探反演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Alternatively,here we propose a kinetic model to clarify its origin.Geodynamic models show thatmagma replenishment on a decadal timescale is required to prevent a magma chamber freezing in mid-oceanri
Yili block of western Tianshan belt is a key constituent of the southwe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Belt(CAOB).Late Devonian to Carboniferous arc-related volcanic rocks are widespread in the northern a
会议
中亚造山带(又称阿尔泰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最为复杂的造山带之一,其一直以来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嘎仙—吉峰地区蛇绿混杂岩中的基性一超基性岩、博克图杂岩(火山碎屑岩和混合状片麻岩)、塔源地区的花岗岩及辉长岩、伊敏地区的古生代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及构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试图初步建立了大兴安岭北段古生代时期的构造—岩浆演化模式。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之一,主要由不同时代的岛弧、增生楔、海山、微陆块等长期增生形成.中亚造山带内微陆块的来源是恢复中亚造山带构增生过程的关键,目前仍旧存在不同认识.此外,微陆块的前寒武纪地壳生长过程对重建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后期多期次造山和岩浆作用地叠加,目前对于中亚造山带微陆块的前寒武纪地壳生长作用研究相对薄弱.为了制约中亚造山带微陆块的亲缘性及其前寒武纪地壳
新疆尼勒克地区的伊犁盆地中二叠统位于西天山造山带核部,本文通过沉积相、砾石统计、古水流测量以及岩相学特征,对其物源区和构造属性进行了探讨.前人工作多集中于对伊犁盆地周缘的造山带高级变质岩、大洋岩石圈残片(即蛇绿岩)以及不同成因和类型火山岩等的研究.野外调查期间,选取地层产状稳定且倾角较小(小于450)的露头,对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波痕以及叠瓦状砾石等定向组构进行了古水流测量,共4个观测点65个数据点
钦杭成矿带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其北东段的浙西北地区也是浙江省重要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区.本研究通过总结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规律,结合成矿系列和典型矿床研究成果,初步将钦杭成矿带浙江段地球动力学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相应归纳出8个矿床成矿系列及其亚系列.
社垌大型钨钼矿位于钦杭带南西段广西大瑶山隆起区的东南部,矿区内发育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并与成矿关系密切.前人曾对矿区该期岩体开展过岩石学、岩石及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但对岩体内发育的暗色包体(MME)尚未见有报道,对岩体及MME 年代学、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等方面认识仍存争议.本文报道了社垌矿区加里东期花岗闪长质岩石及其中MME的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全岩主微量测试结果,并对岩体成因
云开地块是扬子和华夏地块构造之间钦杭结合带内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一直以来被认为存在由变质地层和侵入岩组成的前寒武基底.由于变质程度不同,云开基底岩石被分为早-中元古代高州杂岩、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变质侵入岩三个组成部分.在云开地块西南缘,通过地质调查发现变质侵入岩主要存在花岗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两种岩性,与后期未变形变质的花岗岩组成复式岩体.本研究发表了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
南华纪—志留纪期间,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造山带彼此独立演化,两者有大洋盆相隔,在古地理位置上由远距离相隔到靠近,导致扬子陆块和华夏造山带前泥盆纪的盆地类型、地层序列和演化特征迥然不同,自泥盆纪以来两者趋同。南华纪—震旦纪期间,华夏为离散构造体制下的洋盆发育阶段;寒武纪—奥陶纪,华夏从前期的离散构造环境转化为汇聚环境,因此发育了类似现今东南亚的多岛弧盆系景观(可能从南东向北西为:陆缘岩浆弧—弧后盆地—
为了监测小湾库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小湾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于2005年5月建成并先后投入使用,台网共由16个子台组成。小湾台网记录到水库蓄水前(2005年7月-2008年11月)库区及周边地区(24.5°N-25.5°N,99.0°E-100.5°E)M>O地震6000多次,其中最大震级为2007年8月12日发生于大理巍山的M4.5地震。2008年12月下旬小湾水库开始蓄水后,小湾台网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