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玻璃的断代研究

来源 :首届高技术在文物珠宝鉴定中的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探讨了国内外对古代玻璃的科学检测方法,以及断代问题的研究.干福熹、李青会等人通过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成功地对玻璃样品进行了无损的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不同年代下玻璃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以推断其年代及产地.法国的Philippe Colomban等人通过自然老化和硫酸腐蚀试验,发现玻璃样品的拉曼光谱发生了改变,其中500 cm-1和1 000 cm-1下谱带的面积比值为断代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的数值数据.
其他文献
作者从事甲骨文殷商史的研究始于1949年,从甲骨文发现那一年算起,当时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过了50年.作者对出席这次研讨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并且回顾了五十年甲骨文研究的情况.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桩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100年来,从王国维到郭沫若,再到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甲骨文研究取得了卓著成绩,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学科.在甲骨文研究和甲骨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安阳殷墟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时10年的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中,发现了王陵区、宫殿宗庙区等等重要遗迹和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白陶、玉器等珍贵遗物.殷墟
本文对江苏省文化区建设进行了探讨。文章分别从饮食文化、方言、民歌等单要素和综合角度两个层面分析了江苏文化特征,认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本底基础,经济类型和人口结构是区域文化构成与发展的人文基础,历史时空中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塑造和改变文化格局的重要力量。
《缁衣》各章前面的正文和后面的引《诗》引《书》,不是同一作者一次性写定,而是在传授中不断增饰而定型的。《缁衣》每章皆如此整齐、贴切地引《诗》证理,绝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初年。
本文是以晚清时期从南洋回国服务的辜鸿铭、李登辉和伍连德3位知识分子为案例,探讨了这些在南洋受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科学等领域的影响,分析了晚清招揽外来人才政策的一些偏差现象,以及南洋知识分子回国的几种模式。
本文选取一个特定群体(外国传教士)在特定时段中的言论为素材,对中国晚清时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及中西两种法律传统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洋务运动时期中外贸易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围绕洋行的变化状况、外贸数量统计和进出口平衡、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本文以天地会起义为例,探讨了太平天国时期国家、地方与会党的关系。文章指出,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曾经多次修改法律条文,严厉镇压天地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天地会始终没有铲除干净,相反在鸦片战争之后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而清朝各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甚至是不敢作为也是天地会得以坐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本文对清末新式学务团体和教育界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戊戌时期学会的兴起主要有三个因素,一为知识分子受到甲午战争和瓜分之祸的刺激,力图自强;二为知识分子觉察到自强之道需结合群力;三为知识知识分子觉察到与列强竞存之道在于讲求学术、普及知识,以启民智,其中以群体观念的兴起最为重要。
本文对官、民、洋三元互动格局中的商会与中美工约交涉及抵制美货运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商会虽然在运动中十分活跃,实际却不能摆脱政府自始至终的利用和控制,而商会对政府外交的影响最终仍取决于政府自身的权衡与决策。